晚餐的气氛比周晓倩想象中要自然融洽得多。
周父是个憨厚寡言的汉子,但对苏浩泽帮村里解决山药销路的事感激不尽,话也多了起来。
几杯家酿米酒下肚,他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苏老板,不瞒你说,咱们村以前就靠种田过活。可现在年轻人都觉得地里刨食没出息,一个个往外跑,像晓倩这样能在城里站稳脚跟的,逢年过节能回来看看,我们当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
他抿了口酒,语气带着期盼:“我们这些老家伙还能动弹,就守着这点地。但要是村里真能发展起来,就像现在种山药、往后种百合,有了奔头,年轻人说不定也愿意回来。隔壁孙家老二,不就是听说村里有搞头,从城里回来了吗?现在天天跟着三叔公忙前忙后。”
周母在一旁给苏浩泽夹了块腊肉,笑着接话:“可不是嘛!我当时就说让你把闺女叫回来一起干,你非舍不得,说坐办公室比风吹日晒强。现在后悔了吧?”
周父只是笑了笑,没吭声,目光温和地看了眼女儿。
他哪里是后悔,他是心疼。
闺女这次回来,眼神里多了些他看不懂但觉得亮堂的东西,他这当爹的,更不能因为自己舍不得就把孩子硬拴在这小村子里。
话题自然转到百合种植上。
周父语气带着庄稼人固有的谨慎:“苏老板,你是见过世面的。你说这种百合,真能成吗?祖祖辈辈种粮食惯了,后来种上了山药,本来以为稳了。结果.......唉,你说换成百合这种,就能行吗?我这心里还是有些没底啊。”
苏浩泽放下筷子,态度认真:“叔,我看了附近几块地,土质、光照、排水都适合。技术上有会农科的朋友帮忙,只要种出好品质,销路这块完全不用担心。”
这话一出,周父周母脸上的疑虑渐渐又变成了信心。
周晓倩安静地吃着饭,听着苏浩泽和父母谈论土地、作物和未来的规划,心里有种奇异的感觉。
苏浩泽的出现,仿佛在她“都市白领”和“农家女儿”两种身份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他展现出的那种与土地、与人真实连接的工作价值,正是她在冰冷格子间里遍寻不获的。
这种感觉还挺奇妙的。
饭后,车也被李师傅修好了。
苏浩泽告辞时,周父周母千恩万谢地送到院门口。
月色如水,洒在安静的村路上。
周晓倩陪苏浩泽往前走,真诚地说:“苏老板,今天真的谢谢你。不光是今天晚饭你陪我爸聊天,还有……你或许不知道,”她顿了顿,决定坦诚一些,“前段时间我工作特别迷茫,甚至……还在你们店里对着那碗‘乡土元气羹’掉过眼泪。”
她简单说了当时的困惑和疲惫,以及是“膳时记”的宣传片和那碗羹,阴差阳错地让她下定决心回来看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重要的。
“所以,真的很感谢‘膳时记’,在我有点找不到方向的时候,算是指了个路,也实实在在地帮了我们村的忙。”
苏浩泽听完,脸上掠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温和的理解:“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缘分。能帮到你,甚至间接促成了你这次回乡,我很高兴。这让我觉得,做好食物之外,能传递一些正确的理念,连接起更多像这样的故事和情感,或许意义更大。”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
周晓倩怕他等车无聊,便说了些自己公司里的趣事,提到她所在的“云创文旅策划公司”,最近正承接一个大型城市文化旅游展览项目,忙得人仰马翻。
苏浩泽听得认真,偶尔问上一两句,眼神里带着思索。
不久,李师傅把修好的车开了回来。
苏浩泽驾车离开前,摇下车窗,对周晓倩笑道:“下次来‘膳时记’,尝尝我们正在试做的百合新品。也恭喜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看着车灯消失在夜色中,周晓倩站在院门口,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空气。
这一次回乡,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
父母的理解、苏浩泽的话、乡村悄然发生的变化,都像温柔的月光,驱散了她心中的迷雾。
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平静,一种扎根于泥土的力量,正在心底悄然生长。
......
车轮平稳地行驶在返回市区的公路上,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