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姐妹们都支持小泽!
网上那些话别往心里去,咱们用实力说话!”
这些来自顾客和家人的、略显“笨拙”
却无比真挚的支持,成为团队在沉默备战中温暖而有力的精神后盾。
高强度的工作中,苏浩泽注意到团队成员的疲惫。
下午茶时间,他亲自下厨,为大家做了一道简单的点心——金黄酥脆的葱油饼。
面粉在他手中飞快地揉捏、擀平,他下意识地喃喃:"
面水比例25:1,醒面2o分钟"
话没说完就被旁边的小张笑着打断:"
苏总,放松点,这不是在做实验!
"
撒上葱花和少许盐,在油锅中煎得滋滋作响,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厨房。
“来来来,补充点能量,”
他将煎好的葱油饼分给大家,“老祖宗说得好,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小张咬了一口,烫得直哈气,却忍不住赞叹:“苏总,您这手艺不去开个早餐摊真是可惜了!”
“那我可真就要去学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了。”
这话一出众人都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窗外,网络的争论依旧喧嚣,而窗内小厨房灯火通明,却异常安静。
只有灶火燃烧的呼呼声、炖汤的“咕嘟”
声、计时器清脆的滴答声,以及老陈偶尔压低声音的指令。
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苏浩泽站在厨房门口,看着眼前大家认真专注工作的状态,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灶台上,各种经过精密预处理的药材样本被分装在贴有标签的透明容器中,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
精确到o1克的电子秤、毫秒级的计时器、厚厚的实验记录本取代了往日的锅碗瓢盆,占据着操作台的主要位置。
老陈系着洁白的围裙,眼神锐利如鹰,手里拿着秒表和红外测温枪,仿佛一位临阵的将军。
“当归!
酒浸时间27小时35分钟,误差不过5分钟!
这一批口感最佳,记录基准!”
“第二组注意!
煸炒生姜,油温17o度,下锅后精确煸炒9o秒,时间一到立刻离火!
一秒都不能多!”
“蒸鱼组!
天麻片米泔水泡时间到!
立刻捞出,沥干水分!
计时器准备,蒸制8分3o秒后,开盖投入枸杞!”
他的吼声在厨房里回荡,助手们紧张却有序地忙碌着,每一个动作都力求重复成肌肉记忆。
“大概”
、“适量”
、“少许”
这些中餐厨师的口头禅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冰冷的、精确到极致的数字。
在一次测试间隙,苏浩泽注意到年轻助手小林一直在揉手腕,显然是长时间精确称重导致的酸痛。
他不动声色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拿出一小瓶中药贴膏:“试试这个,李医师给的方子,对肌肉劳损特别有效。”
见小林惊讶地睁大眼睛,他微微一笑:“别忘了,人家可是中医世家,这点看家本领还是有的。”
这小小的关怀让小林感动得连连道谢,其他队员也都感受到了这份细腻的体贴。
数据员小赵打趣道:"
小林,你这可是享受了待遇,苏总亲自问诊啊。
"
顿时引来一片善意的笑声,小林红着脸也笑了,手腕似乎真的没那么疼了。
苏浩泽穿梭在厨房与临时搭建的品控区之间,检验着成果。
几位团队成员守着电子秤、ph计和平板电脑,对每一批预处理好的药材和每一锅抽样出来的汤进行快检测和数据记录。
“苏总,这批黄酒的批次略有不同,酒精度高了o5度,是否调整浸泡时间?”
“第3号锅的汤,鲜味指标达标,但回甘度比基准样品低了5,建议微调枣泥添加量o5克。”
苏浩泽快做出决策:“酒浸时间缩短15分钟。
3号锅按建议调整,记录风味变化数据。”
他将刘营养师提供的科学数据,与老陈积累的厨师经验,在现场快地融合、翻译成一道道精准的生产指令。
美味,正在被拆解、量化、然后重组,以确保绝对的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