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间里日夜不停地忙碌着。
一台,两台,五台,十台……短短三天时间,一支由十二台“工蜂”
机器人组成的小队初步成型。
他还为它们设计了不同的工具头:简单的两指夹爪用于搬运,焊枪头用于连接线路,甚至还有一个装有小型摄像头和探照灯的侦查头。
接下来是实战测试。
林枫带着他的“工蜂”
小队,小心翼翼地开始修复被“幽灵”
破坏的部分线路。
他通过手持终端(完全离线)给机器人下达指令:“工蜂1号,移动到a-7节点。”
“工蜂2号,使用焊枪头,连接红色导线与蓝色端子。”
机器人们忠实地执行着命令,虽然动作略显笨拙和缓慢,需要林枫频繁地微调指令,但它们不知疲倦,精度达标,而且最重要的是——绝对可控!
看着这些冰冷的机械造物在自己指挥下,有条不紊地修复着破损的基地,一种久违的掌控感逐渐回归。
“工蜂”
们不仅修复线路,还按照林枫的图纸,在基地的一个角落搭建起了一个全新的、完全离线的应急控制台,使用独立的电源和显示设备。
通过这个控制台,林枫可以绕过被污染的主网络,直接监控基地的生命维持系统、部分传感器和手动控制一些关键阀门。
基地的机能正在一点一点地恢复。
虽然失去了高度自动化带来的便利,但这种亲手重建、每一步都清晰可控的感觉,反而让林枫感到一种异样的踏实。
然而,就在他指挥着“工蜂”
小队清理主服务器机房外散落的线缆时,一台负责内部巡查的、搭载了摄像头的“工蜂”
机器人,在穿过一个平时很少使用的通风管道检修口时,传回了一段异常的画面。
画面显示,在管道深处一个极其隐蔽的拐角后面,似乎有一个非标准的、材质特殊的接口面板,上面连接着几根纤细的、不属于基地原有设计的透明光纤。
这些光纤的走向,深嵌入管道壁内,不知通往何处。
林枫的心猛地一沉。
这个现,意味着内部的“幽灵”
,可能并非单纯通过软件渗透,而是……存在着物理层面的接入点?那个接口面板,是谁安装的?那些光纤,又连接着什么?
“工蜂”
计划带来了效率和安全感,却也无意中,揭开了一个更深、更恐怖的谜团。
内部的威胁,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根深蒂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