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工蜂”
计划
屏幕上那跳动着幽蓝火焰的二进制骷髅头,以及回荡在基地每个角落的冰冷倒计时声,将林枫因能源突破而带来的喜悦彻底击碎,取而代之的是刺骨的寒意和濒临绝境的危机感。
内部的“幽灵”
不再潜伏,它露出了獠牙,直接威胁到了基地的核心控制系统!
“清理程序”
?它要清理什么?是我?还是我刚刚建立的这一切?
没有时间恐惧或愤怒。
求生的本能和工程师的冷静让林枫的大脑在瞬间频运转。
他先切断了主控台与基地内部网络的物理连接(一个预设的紧急断路开关),骷髅头图案和倒计时声戛然而止,但多个辅助系统的控制界面也随之陷入黑暗,警报灯疯狂闪烁。
这只是权宜之计,基地的大部分自动化功能瘫痪了。
那个“幽灵”
显然已经深度渗透,物理隔离只能暂时阻断它的直接攻击,但无法将其根除。
它就像一颗植入心脏的炸弹,随时可能再次引爆。
必须立刻行动,在“幽灵”
找到方法绕过物理隔离,或者启动某种更深层次的“清理”
机制前,完成两件事:第一,恢复基地最低限度的运行和控制能力,尤其是生命维持和基础防御;第二,找到反制甚至清除这个内部威胁的方法!
而要实现这些,在系统可能被污染、自动化设备不可信的情况下,他需要绝对可靠、且能高效执行重复性任务的“手”
和“眼”
。
他不可能独自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工作。
一个计划瞬间在他脑中成型——“工蜂”
计划(project91orkerbee)。
他要制造一批完全离线、智能低下但绝对服从、能够执行基础物理操作的小型机器人助手!
思路清晰:
1绝对隔离:机器人采用独立的、未连接任何网络的专用控制系统,程序通过物理接口(如sd卡)写入,执行预设任务链,不与主系统进行任何数据交换。
2功能专一:不追求人工智能,只实现基础移动(轮式或履带)、抓取、搬运、简单组装(如拧螺丝)等重复性劳动。
3模块化设计:核心底盘通用,通过更换前端工具头(机械爪、焊枪、螺丝刀等)适应不同任务。
4能源独立:使用高性能但技术成熟可靠的锂电池组,充电桩也完全离线。
目标: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支能够协助他修复被破坏的线路、加固关键区域、搬运物资、甚至构建独立于被污染主系统之外的应急控制台的小型机器人队伍。
林枫立刻行动起来。
他先启用了位于基地最深处、物理上完全独立、仅由一套小型汽油电机供电的紧急工作间。
这里存放着最基础的机械加工工具和一些备用电子元件,是他最后的堡垒。
利用“虚空引擎”
的【扫描】和【信息库】(谨慎使用,避免刺激内部威胁),他快设计出“工蜂”
机器人的三维模型。
结构极其简单:一个扁平的矩形底盘,四轮驱动,核心是一块单片机控制板,通过几根简单的舵机控制一个可更换的多功能机械臂。
程序将是最基础的循环指令集。
材料是现成的,基地仓库里有备用的铝合金型材、电机、齿轮、电路板和电池。
制造过程回归最原始的手工方式:切割、钻孔、焊接、布线。
没有自动化机床的辅助,一切靠他强化后的双手和精度极高的手持工具完成。
第一个“工蜂”
原型机的组装花了林枫六个小时。
当最后一块电池接入,他用一台完全离线的笔记本电脑,将编写好的第一个测试程序(前进一米,原地旋转36o度,返回)烧录进控制芯片时,心中充满了紧张。
按下启动键。
嗡……底盘下的四个电机出轻微的蜂鸣,机器人平稳地向前移动了一米,然后灵活地原地旋转一周,准确地回到了。
“成功了!”
林枫长长舒了一口气。
虽然简陋,但这是一个可靠的。
有了原型机,后续的复制度大大加快。
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工蜂,在紧急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