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绝不仅仅是心理问题那么简单。
那枚青铜古印,父亲的身影,太极图,还有刚才的幻象和声音……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他完全陌生的领域。
他必须弄清楚,这些队员到底经历了什么?良渚古城,这个沉睡了五千年的文明,到底还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而他自己,又因为这枚古印,被卷入了怎样的旋涡之中?
夜色渐浓,远处基地的灯光已经亮起。
苏一握紧了手中的古印,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无论前方有多少未知和危险,他都必须走下去。
为了那些受苦的队员,为了父亲未竟的事业,也为了弄清楚自己身上正在生的这一切。
第三章玉琮低语与集体无意识
接下来的几天,苏一开始了正式的工作。
他先对基地内所有队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心理状况评估,采用了标准化的量表和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结果显示,大部分队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和睡眠障碍,其中有五人症状较为严重,与陈立描述的情况基本吻合,但幸运的是,他们还没有出现完全“神隐”
的状态。
苏一将这些队员组织起来,开展了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
他没有直接提及那些诡异的传闻和自己的经历,而是从压力管理、情绪疏导等基础内容入手,试图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
然而,辅导过程并不顺利。
队员们普遍显得拘谨和抵触,对于那些“梦境”
和“幻觉”
,大多讳莫如深,眼神闪烁,显然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羞耻感——对于一个受过现代科学训练的考古工作者来说,承认自己被“鬼魂”
困扰,无疑是难以启齿的。
“苏老师,我们没事,就是有点累了。”
一个中年队员强笑道,“休息几天就好了,不用搞得这么正式。”
“是啊,可能就是最近天气不好,湿气重,影响了心情。”
另一个人附和道。
苏一能理解他们的心态,但这种回避显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他看了一眼坐在角落里,始终沉默不语的年轻队员小林——就是昨天开始说胡话,看到“很多人在水里走”
的那个。
小林脸色苍白,眼神空洞,仿佛灵魂已经抽离,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苏一决定改变策略。
他结束了常规的辅导内容,话锋一转:“我知道,大家最近可能经历了一些难以解释的事情,感到害怕,或者困惑。
这很正常。
恐惧,往往来源于未知。
今天,我们不把它当成‘症状’,就当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共同的梦,好不好?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梦里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也许,说出来,我们就能找到一些线索。”
他的语气真诚而平和,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
沉默了片刻,一个年纪较轻、胆子稍大些的女队员,犹豫着开口了:“我……我梦到过很多水,黑色的水,一直涨,一直涨,淹没了房子,淹没了田地,好多人在水里挣扎……”
她的声音带着颤抖,显然那个梦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有了第一个开口的人,其他人似乎也受到了鼓舞。
“我也是,总梦到水。
还有很多人在挖沟,抬石头,好像在修什么东西,很累很累的样子。”
“我听到过敲东西的声音,叮叮当当的,还有人在唱歌,调子很怪,听不懂词,但感觉很悲伤。”
“我看到过一个很大很大的玉琮,立在水里,上面的神人兽面纹好像活过来了,眼睛一直在盯着我……”
随着大家的分享,苏一敏锐地现,那些梦境和幻觉虽然细节不同,但核心意象高度集中:水、玉器(尤其是玉琮)、劳作的人群、祭祀场景、以及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危机感。
这与他在反山墓地感受到的幻象和那个“水要来了”
的声音,惊人地相似!
这绝不是巧合,也不是简单的群体性癔症所能解释的。
如果只是普通的压力反应,梦境内容应该更加个体化,而不是如此高度一致地围绕着几个特定的、与良渚文明紧密相关的核心元素。
难道……这些队员真的“感知”
到了某些来自良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