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化算法,减少暴露风险。”
办公室安静下来。
窗外天色渐亮,灰蓝色的晨光爬上对面楼的玻璃幕墙。
楼下巡逻车陆续归队,引擎声由远及近又消失,偶尔传来几句电台对话的回音。
我靠在椅子上闭眼片刻。
脑子里浮现出那几段最后的画面——男人走进配电房、女人蹲在长椅边翻塑料袋、年轻人坐在桥墩旁低头看手机。
这些影像在我眼前缓缓回放,像卡带的老录像,带着颗粒感和迟滞。
然后我集中精神,试着把画面拉近。
眼前的黑暗一闪,太阳穴突然一阵闷痛,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脑袋里轻轻撞了一下。
但我没停,继续盯着南湖公园那段监控。
女人的身影定格在路灯下,风吹起她的衣角。
背景中一辆自行车驶过,树影晃动。
就在画面停顿前的一瞬,我注意到路灯顶端的小盒子边缘闪过一道极微弱的蓝光,短得几乎无法察觉。
我睁开眼,额头渗出一层细汗。
“怎么了?”
赵勇抬头看我。
“我没看清全过程,但有个细节。”
我指着屏幕,“南湖公园那个摄像头,顶部有加装的东西。
正常不该有反光,可就在中断前,它闪了一下。”
李悦立刻调取高清截图,放大灯柱位置。
像素逐步提升,金属外壳的纹理越来越清楚。
她在图像边缘圈出一个小矩形区域——那里确实有多余的螺丝孔,排列方式不符合原厂设计。
“真的被改装过!”
她语气突然紧张起来,“不是维修,是刻意安装。
看这里的焊点,氧化程度比周围晚至少三个月。”
“他们不只是远程入侵。”
我说,“是在物理层面动了手脚。
先在摄像头加装接收器,再通过无线信号触干扰程序。
这样既能绕过防火墙,又能精准控制时间。”
赵勇站起来:“那配电房和铁路桥呢?其他两个点有没有类似情况?”
“正在查。”
李悦切换画面,一边比对图像特征,一边运行识别程序。
ai自动扫描历史存档中的同类设备照片,提取异常结构。
几分钟后,她在屏幕上圈出两个红点。
“铁路桥下的摄像头外壳接缝处也有凸起,材质不对,疑似用环氧树脂临时封合。
配电房那个更隐蔽,伪装成了锈斑,但热感图显示那里温度偏高——里面肯定有电子元件在工作。”
“里面有芯片在运行。”
我接过话,“而且是持续供电状态。
说明他们不仅装了设备,还接了本地电源,甚至可能搭上了市政电网。”
赵勇抓起本子:“我去申请现场复查令,重新采集这三个点的设备样本。”
“别急着动。”
我拦住他,“对方既然敢留下痕迹,就不怕我们现。
他们真正想让我们忽略的,是背后的操作逻辑。”
这句话落下,房间里再次安静。
李悦戴上耳机,开始监听城市公共频段的无线信号流。
她打开了频谱分析界面,背景噪音密密麻麻,像雨点打在铁皮屋顶上。
各种广播、对讲机、91i-fi信号交织成一片混沌。
忽然,她手指一顿,把一段低频波动单独提取出来。
“这个编码节奏……”
她放慢播放度,耳朵贴近耳机,“和k-7时期用的唤醒信令结构一样,只是换了调制方式。
原来是fsk,现在改成了dsss扩频,抗干扰更强。”
“他们是同一批人。”
我说,“或者至少,用的是同一套技术体系。”
赵勇坐回座位,手指敲着桌面:“所以他们的目标不是杀人,也不是绑架,而是测试?”
“测试我们的反应度,也测试系统的漏洞。”
我打开“影蚀行动”
的主文件夹,里面分好了三个子目录:【现场物证】【技术链路】【社会关系】,“接下来我们兵分三路:你负责现场复勘,重点排查所有老型号摄像头的改装痕迹;李悦继续追技术链,尤其是那些外包运维的政府站点;我来梳理三名失踪者的社会关系网,看看他们生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