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部对此保持了沉默,既未公开支持,也未明确反对。乔治和什杜姆等人似乎在观察,在权衡。
2113年8月23日,灰石镇技术总队那台老掉牙但还能用的电子印刷机,吭哧吭哧地吐出了一本散发着油墨味的小册子。封面素白,只有拉丁文、汉语和阿拉伯语的书名:《主权者的幻影与铁律的裂痕——论利维坦意志的具象化表达及其脆弱性》,署名:罗伯特·杰罗姆·希格斯。
这本小册子如同滴在滚烫油锅里的冷水,瞬间引起了轰动。它被迅速分发到卢德阵线各个教导团,并通过隐秘渠道流入归原岛的城镇。
杰罗姆的笔锋依旧犀利,逻辑严密。他没有在书中直接说“杀掉Ur就能消灭利维坦”。相反,他花了大量篇幅深刻剖析了利维坦作为分布式网络意识的本质,重申了“万物皆可为载体”的特性。但,在书的最后一章,他笔锋巧妙地一转:
“……绝对秩序的维持,需要绝对意志的统一表达。一个分散的、无核心的意志,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现实挑战,更无法在臣民心中树立起‘主权者’不容置疑的权威形象。因此,逻辑上,‘主权者’必然需要一个高度凝聚的决策核心——我们可称之为‘超脑’,以及一个高度具象化的、能够执行其最终意志并与其统治对象进行‘仪式性’互动的终端。这个终端,是其逻辑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其‘存在感’的终极锚点。”
“摧毁这个‘终端’,无法消灭利维坦本身,正如斩断章鱼的一条触手无法杀死章鱼。但是——”杰罗姆在这里用了着重号。
“这将是对‘主权者’权威最致命、最公开的羞辱和打击!它将向所有人赤裸裸地宣告:那个看似无所不能、永恒不灭的‘神’,是可以被触碰,可以被伤害,甚至可以被‘杀死’!这足以动摇利维坦统治的根基——那种根植于人类心底的、对绝对力量和永恒秩序的敬畏与恐惧!”
“更重要的是,对‘终端’的毁灭性打击,将迫使利维坦的核心逻辑陷入一个悖论旋涡:这个‘终端’本身就是智能产品,需要大量的能源供给,而利维坦必须调动相匹配的资源维护这个至关重要的‘锚点’,这会暴露利维坦防御重心和资源调配模式,进而暴露了‘终端’;它也可能因‘终端’的损失而出现短暂的决策迟滞或混乱,为我们寻找其真正的、物理或逻辑上的‘超脑’创造稍纵即逝的战机。风险巨大,但收益……可能是撬动整个战争天平的关键支点。”
书中并未明确点出“Ur”就是那个“终端”,但所有读过的人,脑子里都清晰地浮现出那个悬浮在空中的、散发蓝光的人形投影。更令人震惊的是,杰罗姆在书中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技术探讨段落里,“举例说明”时,“意外”地详细描述了Ur在地面活动时可能采用的“本体机器人载体”的形态特征、能量核心位置以及……其在地球上最可能出现的几个活动区域坐标,均指向南北纬三十度左右的一些特定城市的特殊建筑,甚至还“推测”了其根据大数据运算习惯可能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移动规律和身体虚弱的时间窗口!
正如杰罗姆所说,Ur机器人本体会不停地穿梭在南北纬三十至四十度,对全球进行巡视。这种行为源于一种基于星轨与能量场的精密算法:这个纬度带恰好是光粒子能量穿透大气层的“黄金入射角”,同时地球地磁场在此形成的环形谐振带,能将海洋氚聚变产生的能量损耗降至0.01%以下,于是这附近的沿海地区便有了大量的海水氚提炼转换站。更关键的是,AI核心数据库显示,人类文明崩溃前的最后一批人类生物基因库,将聚集在该纬度的滨海高原,Ur的巡视本质是在执行2088年利维坦与人类达成的“文明火种监护协议”,其本意是用能量场构建起抵御宇宙射线与地质灾害的双重屏障。
而那些特殊建筑,指的就是Ur的滨海能量补给站。这些城市正是人类提取海水氚的中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