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不散。
中秋夜语:一纸长信寄清欢(岁岁安)
中秋夜的笛声歇了没几日,巷口的桂树就开始落第二场花,这次的花瓣带着些秋凉,落在窗台的灯笼上,轻轻一触就碎成了金粉。
我把桌角那盒没吃完的椒盐月饼收进橱柜,垫在下面的棉纸还留着奶奶手温的余味——原来有些温度,就算过了夜,也会像桂香一样,缠在器物上,留在日子里。
清晨被敲门声惊醒时,院外飘着细雾,开门就看见奶奶拎着个竹篮站在雾里,鬓角沾着点桂花,笑盈盈地说:“昨儿送完街坊的月饼,连夜赶过来的,给你带了刚炒的花椒叶,明年中秋做馅,比今年的还香。”
竹篮里除了花椒叶,还有个布包,打开是我小时候玩的布兔子,耳朵上缝了新的棉线,黑纽扣眼睛被擦得亮,“你妈说你总念着这个,我又缝了缝,往后摆床头,跟你作伴。”
我牵着奶奶的手进屋,给她泡了杯去年的桂花茶,看着她坐在窗边摩挲那盏老灯笼,指尖划过母亲补的宣纸和朋友画的小国旗,忽然说:“明年中秋,咱们把灯笼挂在院子里,再在旁边栽棵小桂树,等它长大了,就跟巷口的树凑成对,年年都有桂花晒。”
奶奶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月牙:“好啊,再叫上张阿婆一家,叫上你朋友,咱们围在桂树下烤月饼,让你爷爷跟你朋友爸爸吹笛,比今年还热闹。”
午后雾散了,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布兔子上,我忽然想起朋友临走时说的话,翻出那本夹着枫叶书签的书,在空白页写下:“今年中秋,奶奶来了,布兔子缝了新耳朵,灯笼挂了国旗,爷爷的笛声混着《我和我的祖国》,桂香里飘着街坊的笑声——原来团圆不是终点,是把今年的温暖攒着,等明年再添上新的故事。”
写完,我把奶奶带来的花椒叶装进瓷罐,跟去年的桂花糖摆在一起,罐口的红绳缠了两圈,像把两年的中秋,系在了一起。
傍晚时,张阿婆端来一碗刚煮的南瓜粥,说:“你奶奶来了,我煮了点粥,放了些桂花糖,跟你小时候爱吃的一样。”
她坐在桌边,跟奶奶絮絮叨叨说起明年的打算:“我家小子说,明年中秋要在巷口搭个戏台,唱段老戏,再摆上月饼摊,让街坊们都来凑热闹,咱们几个老人就坐在桂树下,看孩子们跑,听笛子响,多好。”
奶奶笑着应着,手里捻着桂花,慢慢撒进粥碗里,金黄的花瓣浮在粥面上,像把中秋的月色,盛在了碗里。
正说着,手机响了,是朋友来的视频,她站在自家的桂树下,手里举着一片刚摘的桂花,身后是挂着小国旗的窗台:“刚跟我爸学吹了《茉莉花》,虽然跑调,但想起今年中秋你爷爷吹笛的模样,就觉得好听!
对了,我把咱们的枫叶书签放在了书包里,每天上学都带着,像带着今年中秋的月亮和国旗,心里踏实。”
我把镜头转向奶奶和张阿婆,转向窗台的老灯笼和瓷罐里的花椒叶,笑着说:“明年中秋,咱们就在巷口的桂树下见,你带新摘的桂花,我烤奶奶做的椒盐月饼,咱们一起把新的故事写在书签上,让它跟着咱们,一年年往下走。”
挂了视频,暮色已经漫进屋里,奶奶把布兔子放在床头,张阿婆帮着把灯笼擦得更亮些,我坐在桌边,看着罐里的花椒叶和桂花糖,忽然觉得心里满满当当的——是今年中秋的团圆,是明年中秋的期待,是把每一次相见、每一句约定,都像桂花一样晒进岁月里,等日子久了,就酿成了最甜的回忆。
夜风又吹来了,带着桂香,吹得灯笼轻轻晃,影子落在书页上,跟枫叶书签的影子叠在一起。
我知道,明年的中秋还会有新的桂花,新的月饼,新的笑声,但今年的温暖会一直都在——在奶奶缝补的布兔子里,在张阿婆煮的南瓜粥里,在朋友带在身边的书签里,在每一个想起“今年中秋我们在一起”
的时刻里。
往后的岁岁中秋,或许月色会有浓淡,桂香会有浅深,但这份藏在烟火里的温暖,会一直陪着我们——从今年的灯笼与国旗,到明年的戏台与桂树,再到往后无数个“一起过中秋”
的日子,把岁月里的牵挂与团圆,写成一页页永远读不完的,关于中秋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