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着了。
卖糖葫芦的王大爷推着小车来,停在老槐树下,糖葫芦上的糖霜闪着亮;镇上小学的老师带着学生来,孩子们背着小画板,叽叽喳喳的像群小麻雀;还有从邻镇来的游客,有的举着相机,有的牵着孩子,排着队往院里走,脚步声踩在青石板上,和着槐树叶的“沙沙”
声,热闹得像过年。
小侄子穿着新做的蓝布褂,胸前缝着母亲绣的槐叶布片,站在“画展喜归图”
前当起了讲解员。
刚开始他还有些紧张,手攥着衣角,说话结结巴巴的,父亲在旁边给了他块槐花糕,他吃了后,忽然就流利起来,指着画里的小木雁说:“这只刻着‘等雁图’的,是我五岁时做的,那时候我还不会刻字,是爷爷帮我的,你们看,这刻痕是不是浅些?这只‘归雁展喜’是今年刚做的,刻字时我握了爷爷的手,一点都不抖,刻痕深多了!”
游客们围着他笑,有个戴眼镜的阿姨问:“小木雁是用什么木头做的呀?”
小侄子立马跑去柴房,抱来那块剩下的老槐木料,举给大家看:“是老槐树的枝桠!
爷爷说,用老槐树的木头做木雁,大雁就认得家,会回来赴约!”
说着还把木料递到游客面前,让大家摸一摸,脸上满是骄傲。
城里亲家带着孩子们在院里的石桌上画画,她铺好一张大大的宣纸,教孩子们画大雁:“大雁的脑袋要画得圆些,翅膀要画得舒展,就像要飞到槐树上似的,再在翅膀上写你们想说的话,明年大雁回来,就能看到啦。”
有个扎着丸子头的小女孩,蘸着浅红色的颜料,画了只大雁,翅膀上写着“我要和小木雁做朋友”
,旁边还画了朵小槐花;有个小男孩画了老槐树下的全家福,爸爸妈妈站在两边,他站在中间,手里举着小木雁,旁边写着“希望爸爸妈妈常回来”
;还有个孩子画了大雁驮着满满的礼物,里面有槐花糕、槐叶酒,旁边写着“给老槐树的礼物”
。
孩子们的画摆满了石桌,风一吹,宣纸轻轻晃动,像一群展翅的小雁,要跟着大雁一起飞。
张叔在院角摆起了“酒肆角”
,黑陶酒坛摆在桌上,旁边挂着串红辣椒和几串玉米,红的红,黄的黄,看着就喜庆。
他给每个来的客人倒一碗槐叶酒,笑着说:“尝尝这酒,是用去年的槐叶晒了七七四十九天,加了冰糖和蜂蜜酿的,喝着有春天的味儿,不醉人!”
有个老爷爷喝了一口,咂咂嘴说:“这酒里有槐树叶的清苦,还有糖的甜,像日子似的,先苦后甜!”
婶子则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给孩子们分布老虎。
每个孩子来领布老虎时,她都会摸摸孩子的头,说:“这是‘槐叶虎’,带着老槐树的运气,要好好待它,等明年大雁回来,再带着它来见小木雁。”
有个小男孩想要两个布老虎,说要送给远在外地的妹妹,婶子笑着又拿了一个给他,还从兜里掏出片晒干的槐叶,塞在他手里:“把这个也带给妹妹,让她闻闻老槐树的味道。”
母亲端着刚蒸好的槐花糕来回走,给游客们递糕点:“慢点吃,还有呢,不够再蒸,咱们的约定,就得热热闹闹的,让大伙都尝着甜。”
有个小姑娘吃了一块,又要了一块,说要带回家给奶奶吃,母亲就用油纸包了几块,塞在她手里:“拿着,给奶奶尝尝,告诉她老槐树的槐花糕,甜着呢。”
正热闹时,忽然有人喊了一声:“听!
雁鸣!”
所有人都停下手里的事,抬头往天上看。
只见远处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排着整齐的“人”
字队,正往这边飞来,“嘎嘎”
的雁鸣声越来越近,翅膀扇动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
它们飞得很低,从老槐树上空缓缓飞过,翅膀掠过新抽的枝桠,像是在跟院里的人打招呼,翅膀的影子落在“三幅图”
上,给画里的小木雁添了几分动态。
小侄子跳起来,指着大雁喊:“是大雁!
它们回来赴约啦!”
他跑得太急,差点摔了一跤,父亲赶紧扶住他,他却不管,依旧挥着手,大声喊:“大雁!
明年还要来呀!”
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周馆长举着相机,不停地按快门,笑着说:“这可是最好的‘展品’!
老槐树的约定,连大雁都记着呢,这才是最珍贵的传承!”
大雁飞远了,影子渐渐变小,直到消失在天边,院里的人才慢慢收回目光,却依旧在讨论刚才的场景,有人说这是“雁归应景”
,有人说这是“约定成真”
,小侄子则拉着我的手,跑到槐树下,仰着小脸说:“姑姑,咱们再做一只小木雁吧,刻上‘雁归喜’,挂在最高的枝桠上,让明年回来的大雁,一眼就能看到!”
父亲正好走过来,摸着他的头说:“好啊,等过几天,咱们就找块最好的槐木料,做第八只小木雁,往后每年都做一只,让这槐树上的木雁,陪着咱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