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你贴榜文,我写新约(第1/2页)
主要出场人物:
苏清商(女主,原“清商班”创始人,现体制外执棋者,冷静果决)
李元吉(男,民艺塾主理人,新生代领袖,独立果敢)
朱秉文(男,内阁大学士,开明派元老,持重深谋)
谢知节(男,大理寺评事,正直清廉,司法突破口)
赵砚之(男,内务府笔帖式,低阶文吏,忠诚谨慎)
萧厉珩(男,黑羽楼之主,女主盟友,手段狠辣却极有远见)
单元内作用:承接“百姓自发立规”的民间浪潮,转入新政合法化的制度博弈阶段;通过一场“双轨并行”的规则竞争,展现草根自治如何倒逼官僚体系改革;为主角推动全国性教育立法埋下程序支点,并揭示新一代已具备独立建制能力。
情节:
(1)她没等圣旨,百姓先挂了牌
庐州“清商学院”如期开学,小石头登台讲《怎么用脚打拍子》,台下六百孩童席地而坐,农妇们自发搭起遮阳棚,老乐师拄拐前来旁听。有人提议:“该挂块匾。”当场便有木匠取门板削字,墨迹未干就高高挂起。消息传开,沧州、汉阳、雁门等地纷纷效仿,一夜之间,十七处“清商学院”挂牌成立。礼部急令地方查封,刺史却回:“牌是木头,规是人心——拆得完木头,堵不住孩子念书声。”
(2)他说,规矩要长出根来才能活
李元吉召集七州代表于废校场召开“立约大会”,宣布《野狐约法六条》正式生效。他命人将条款刻于石碑,每州立一通,并附二维码雏形——以特定节奏敲击碑面,可触发地下陶管共鸣,播放预先录制的讲解音。此举既防篡改,又成奇观。更有意思的是,他要求所有教师入职前必须完成“三日闭目传习”——唯有亲历无声世界者,方可教授有声之道。“不是我们立得多好,”他对柳扶风说,“是我们让规矩自己学会走路。”
(3)老学士递来的不是纸,是梯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2章你贴榜文,我写新约(第2/2页)
朱秉文趁皇帝问及“民间私塾泛滥”之患,呈上一份《教化分流疏》,提出“官学养仕,民学启智”八字方针。更建议设立“庶民艺监司”,专管民间学堂备案与资助,隶属礼部但独立考评。此策表面收权,实则承认民间办学合法性。退朝后,他对赵砚之叹:“我不是在帮你们夺权,是在替朝廷留条退路——若民心真归彼处,至少还能体面交接。”
(4)大理寺的印,盖出了第一条活路
谢知节主动调阅各地“清商学院”报备材料,发现竟有十一处已按《户婚律》中“族学设塾”条款完成登记。他据此出具公文:“凡依古制设塾者,不得以‘非法’论。”等于为民间办学找到法律掩体。当礼部官员怒斥“牵强附会”时,他反问:“若连祖宗留下的缝隙都不许百姓钻,那这法网到底是护民,还是困民?”文书下发当日,三十六州新增两百余所合规私塾。
(5)黑羽楼的马队,驮着看不见的税
萧厉珩下令旗下商号每月向各地“清商学院”捐赠一笔“乐器损耗费”,名义为“勾栏同行互助金”。资金经三层账目流转,最终以“匿名善款”形式到账。更妙的是,他安排细作在市井散布消息:“听说了吗?哪家班子不捐钱,黑羽楼就不保他的货道。”连曾经敌视民艺塾的戏班也咬牙掏银子,“与其被砸场子,不如当个善人”。
(6)她还在边关,可她的名字成了通关符
一名少年背着自制节拍器赴庐州求学,途经关卡被兵卒拦下:“无路引不得通行。”少年掏出一页纸,上抄《醒心帖》首段,落款“苏清商亲授弟子监证”。兵卒面面相觑,竟真的放行。此事迅速发酵,各地关隘开始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