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牌匾还没挂,规矩先立在心上(第1/2页)
主要出场人物:
苏清商(女主,原“清商班”创始人,现奉诏返阙的体制外执棋者,冷静果决)
萧厉珩(男主,黑羽楼之主,女主盟友,手段狠辣却极有远见)
李元吉(男,民艺塾主理人,新生代领袖,已完成蜕变,独立果敢)
朱秉文(男,内阁大学士,开明派元老,持重深谋,倾向制度革新)
谢知节(男,大理寺评事,正直清廉,司法突破口,坚守底线)
赵砚之(男,内务府笔帖式,低阶文吏,曾受主角提携,忠诚谨慎)
单元内作用:承接“苏清商当面定规”后的权力震荡,转入新政落地前的制度博弈阶段;通过一场“未挂牌的挂牌仪式”,展现草根力量如何以非正式仪式完成权威重构;为主角推动全国性教育改革埋下执行支点,并揭示新一代已具备自主建制能力。
情节:
(1)她走后,皇帝没下旨,百姓先动了
苏清商拂袖离去三日,宫中无诏回应其三项提议。民间却已沸腾:沧州、汉阳等地自发将私塾更名为“清商学院分塾”,孩童课本扉页手抄《庶民乐志》序言。更有匠人集资刻碑,题曰“声不可囚”,立于城门之下。礼部欲令地方拆碑,刺史却回:“此碑无主,乃百姓名字凑成——拆一个字,得问万人愿不愿。”朝堂始惊:她的规矩,竟比圣旨传得还快。
(2)他说,新坛子要拿旧砖砌
李元吉召集七州代表于民艺塾地窖议事。众人皆盼朝廷明旨,好名正言顺办学。他却摇头:“等诏书,我们就成了乞儿;自己立规,才是主人。”遂提出《野狐约法六条》:一、教材自研备案制;二、师资互认流转制;三、经费三方共管制;四、学员权利申述制;五、跨区联合考评制;六、违规班子公示制。每一条皆借用工部已有章程外壳,实则注入自治内核。“我们不破法,”他说,“我们把法用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1章牌匾还没挂,规矩先立在心上(第2/2页)
(3)老学士递来一把扫帚
朱秉文亲赴工部,以“修缮废弃官塾”为由,调拨二十处空置校舍图纸予林砚舟。更在奏本中夹带附片:“今岁科举加试‘教化策论’,题目拟为‘论民间启智与国本安危’。”此举等于逼官员主动研究草根教育,否则殿试难答。退朝后,他对赵砚之叹:“你们铺了路,我只能替你们扫清门槛上的灰。”
(4)大理寺的印,盖在了第一份民约上
谢知节得知《野狐约法》成文,连夜召见公证房老吏,依律核准其条款与现行《户婚律》《学令》无不悖之处,加盖“合规备查”骑缝印。次日,李元吉携约法赴礼部申请备案,官员冷笑:“民间私议,也配称法?”他只出示大理寺印信:“不是我立的规,是国法认的约。”对方语塞,只得收文入库——虽不承认,亦未驳回,等于默许存在。
(5)黑羽楼的船,载着无声的令
萧厉珩下令:凡沿运河流域开设“清商学院筹备处”的城镇,黑羽楼旗下镖局免费承运教学器具三月。同时放出风声:“谁若砸场子,赔的不只是桌子。”某夜,崔九宅邸遭蒙面人闯入,仅留下一枚烧焦的瓦当——正是当年“清商铃”碎片之一。他颤抖着将其埋入后院,从此闭门谢客。而北方边境,已有游牧部落遣使南下,求购《街声集》抄本,称“闻此声者,不思叛乱”。
(6)她还没点头,开学礼已在路上
七日后,庐州传来消息:首所“清商学院”将于三日后正式开课,主讲便是八岁的小石头,课程名为《怎么用脚打拍子》。报名孩童超六百,连农妇都背孩子步行十里前来。李元吉站在城楼上望着人群,忽觉袖中一震——是赵砚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