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别跪着接我,咱们平起平坐好说话(第1/2页)
主要出场人物:
苏清商(女,正式重返权力中心,冷静果决)
皇帝(男,王朝君主,中年,多疑但尚有明断之心)
朱秉文(男,内阁大学士,开明派元老,持重深谋)
萧厉珩(男,黑羽楼之主,女主盟友,手段狠辣却极有远见)
李元吉(男,民艺塾主理人,新生代领袖,已完成蜕变)
谢知节(男,大理寺评事,正直清廉,即将成为司法突破口)
单元内作用:承接主角“奉诏返阙”的官方认证,转入最高权力对话的正面博弈;通过一场“非觐见式”的君臣会谈,打破传统尊卑框架,确立主角作为制度缔造者的独立地位;完成从“幕后操盘”到“台前执棋”的身份跃迁,并为后续朝堂改革埋下制度性伏笔。
情节:
(1)诏书是假的,可盖的印是真的
赵砚之利用内务府文书流转漏洞,将“苏清商奉诏返阙”一语插入一份真实军情急报附件。该报直达御前,皇帝阅后未细察,随口批曰:“既涉旧案,召来问话。”圣旨既出,礼部纵然惊怒也无法追回。朱秉文却看破玄机,私下问赵砚之:“你是疯了还是忠到了极处?”赵砚之只答:“十年前,她让我抄过一页谱子。我说‘不会写词’,她说‘会记就行’。现在,我在记。”
(2)她说,见天子不必走正门
苏清商未从午门入宫,而是由工部暗渠经乐坊地底抵达旧台。她换上一袭素白曲裾,不戴诰命冠,不持拜帖,仅携一只装满各地野狐塾孩童手写信的木匣。当宦官引她前往偏殿时,她径直走向御花园凉亭——此处正是皇帝每月召见匠作监的惯例地点。她提前一步到达,静静坐在石凳上,翻开一封信读了起来。皇帝arriving时见状一愣,随从欲呵斥,却被他抬手止住:“让她坐着。”
(3)老学士带来的不是话,是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0章别跪着接我,咱们平起平坐好说话(第2/2页)
朱秉文随后赶到,手中捧一青铜古秤,乃太祖立国时所铸“公允衡”,象征司法独立。他将秤置于亭中石桌,道:“陛下常说‘治国如执秤’,今日不妨称一称:一边是礼法旧规,一边是民心新声。”皇帝皱眉未语,朱秉文又添一句:“当年废苏氏者,皆言其‘乱乐坏礼’;今百姓呼其名如呼春雷。这秤,您敢不敢放?”
(4)黑羽楼的刀藏在奏折里
萧厉珩并未入宫,但他安排三名伪装成商贾的暗卫,在京城同时抛出三份“交易记录”:显示礼部多名高官长期收受境外藩邦贿赂,以换取对其境内“禁演苏清商作品”的配合。这些资料迅速流入东厂与兵部,引发国家安全警报。皇帝不得不重新评估苏清商的政治价值——她不仅是麻烦,更是可用来制衡外患的“文化利器”。
(5)大理寺递来了第一把钥匙
谢知节趁机呈上《清商案重审建议书》,依据包括:原判缺乏实证、关键证人翻供、财政贪腐关联等。他直言:“若因一人曾遭构陷,便永绝其言,则今日之忠臣,或为明日之罪人。”皇帝沉吟良久,终于点头:“准你立案复查。”谢知节退下时,眼角微颤——他知道,这场仗,终于从街头打进了律法。
(6)她说完最后一句,转身走了
苏清商始终未跪,也未乞恩。她只说三件事:一、“民艺塾”应列为国家教化体系备案机构;二、设立“民间艺术免税三年”政策,扶持底层创作;三、编纂《庶民乐志》,收录百年来被排斥的草根技艺。“我不求赦免,”她说,“我求一个规矩:以后谁再想封谁的嘴,请先问问地板答不答应。”言毕起身,拂袖而去。皇帝望着她背影,半晌方叹:“这女人……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