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轻得像怕碰醒它们:
用了 30 年的铜框放大镜:直径 10 厘米的光学玻璃镜片,边缘磨出浅痕,像被岁月吻过的印记,那是 1995 年修《地道战》胶片时,不小心被胶片边缘划的。手柄缠着圈蓝毛线,是 1995 年老伴织的,当时他左手骨折,用右手织了整整一周,“冬天握放大镜冻手,缠点毛线暖,我织得不好,你别嫌弃”。毛线有点松了,苏念旧每年冬天都会拆了重织,针脚比年轻时疏了些,却依旧整齐,她总说 “他织的毛线软,含羊毛多,握着手不凉”。放大镜的铜框上刻着 tiny 的 “1994”,是他们搬进修复室的年份,现在铜绿已经漫过刻痕,却依旧能看清笔画,她闭着眼都能准确摸到那四个数字,“像摸他的手,熟悉得很”。放大镜下面垫着块牛皮垫,是用老伴的旧皮鞋改的,“怕放大镜滑,垫着稳”。
修复专用镊子:不锈钢材质的尖头镊子,尖头裹着层淡粉色软胶,是用 2015 年的旧硅胶手套剪的,剪得很整齐,边缘用细砂纸磨过,“怕金属划伤胶片膜,尤其是 1960 年代的硝酸片,膜薄得像蝉翼”。苏念旧总说 “这镊子救过好多胶片,上次王爷爷的 1976 年结婚照胶片边缘卷了,全靠它一点点展平,要是用普通镊子,早把膜戳破了”。镊子尾端挂着个小铜铃,是 2020 年孙子帮她挂的,铃身刻着 “拾光” 二字,用激光雕刻的,很精致,“奶奶,您眼神不好,找镊子时听声就好,不用总低头翻”。每次取镊子,铜铃都会 “叮” 地响一声,声音清脆,苏念旧说 “这声儿像娃的笑声,屋里不冷清,老周听见也会高兴”。镊子内侧刻着 “SN&WL”,是她和老伴名字的首字母(苏念旧、周伟良),1986 年老伴送她时刻的,当时用的是车间里的钢针,刻得很深,现在字迹被磨得浅了,却依旧清晰,像刻在心里一样。
记满需求的牛皮本:封面是用老伴的旧皮带改的,棕色牛皮泛着油光,那是 1988 年他在机械厂当钳工时长的,皮带扣是铜的,现在还能扣上。边缘缝着圈细棉线,是苏念旧 2018 年补的,当时皮带边缘裂了,她用双线缝了三道,“皮带结实,能护着里面的纸,用个十年八年没问题”。本里的纸是 1990 年代的方格稿纸,纸边已经泛黄,有的页角卷了,用透明胶贴了边。某页用蓝黑钢笔写着 “王爷爷:修复 1976 年结婚照胶片(3.5 英寸,柯达醋酸片,边角有两道折痕,需保留,爷爷说‘那是当年揣在中山装兜里,骑车压的,有回忆’;胶片右上角有个芝麻大的划痕,用浅黄修复液补,别盖过‘囍’字);李奶奶:修复 2005 年孙子满月录像胶片(8 毫米,索尼聚酯片,声轨氧化严重,用 75% 酒精棉轻擦,音量调至 30 分贝,孙子明天结婚要放,宾客多,得让后排听清楚;胶片中间有个气泡,用镊子轻轻压平,别弄破);小林:修复 1998 年小学毕业照胶片(3.5 英寸,富士硝酸片,缺右下角,约 2 平方厘米,找 1995 年的废胶片补,颜色要接近浅黄,补完用细砂纸磨边缘,别留痕迹;照片里有个同学的脸缺了半张,按旁边同学的脸型补,别画走样)”,每个需求旁都画着小胶片图案,满格的用红笔涂,半格的用蓝笔涂,“红笔是急活,三天内要;蓝笔是缓活,一周内就行,不容易混”。空白处还贴着张孙子的照片,是 2022 年他读数字媒体专业时拍的,穿着校服,笑得很灿烂,照片边缘用透明胶贴了圈,怕磨破,照片下面写着 “孙子小宇,2004 年生,读大学了”。
修复台旁的老木柜,是 1980 年代的旧衣柜改的,柜门用砂纸磨过,刷了层清漆,现在清漆有点黄,却很亮。柜门上贴着张褪色的 “胶片保存须知”,是老伴 1992 年手写的,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再贴上去的,字里行间还能看见墨晕:“1. 温度控制在 15-20℃,夏天用冰袋降温,别用空调直吹;2. 湿度保持 40%-50%,放硅胶干燥剂,每周换一次;3. 远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