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市’有固定摊位,甚至是商铺的,便是卑贱的商人。
在遥远的太祖高皇帝年间,其实还有更多的方式,来鉴别某人到底是商人还是权贵。
比如:贾人不得衣丝乘车,说的就是商人不允许穿丝、绸等精细布料制作的衣物,且不允许乘坐任何形式的畜力车;
所以,在那个时代,看到和农民一样身穿粗麻衣,身后却有仆从跟随,却又去哪儿都只能腿着去的,便能直接辨别其商人身份。
但这么多年过去,太祖高皇帝针对商人阶级,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层面的歧视,也早已经在岁月的侵蚀下,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一方面,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家逐渐从汉室初,哪个才刚从战争年代得以统一的‘严肃’时代,逐步来到文景之后,这个社会风气相对宽松的时代。
另外一方面,是太宗孝文皇帝为了休养生息,为了达成‘藏富于民’的政治目的,废除了关津制度,降低了人口流动的难度,刻意纵容了商人。
再有,便是输粟捐爵所遗留的后遗症了。
——严格意义上来讲,太祖高皇帝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条令,至今也都还是有效的,也依旧是没有人敢违背的。
问题不是出在高皇帝制定的法律条令没人遵守,也不是出在官府不严格贯彻高皇帝的法律条令;
而是出在输粟捐爵之制施行后,如今的汉家,已经没有‘商人’了。
何谓商人?
以当今汉室的法律规定,商人,会被单独列入‘商籍’,与列入农籍的民众严格区分开;
被列入‘商籍’的商人,原则上不享受任何国家福利,且不被纳入任何义务减免的范畴。
比如,某年某月某日,刘荣许天下大埔,也就是敞开了喝,录名于‘商籍’的商人便不会在此列;
再比如,刘荣赐天下民爵,亦或是赐酒肉、布帛,存在于‘商籍’的商人也同样不在此列。
普通人要服从的义务,商人要服从,普通人被减免义务,商人却不受减免;
普通人享受的权利,商人也几乎都享受不到。
哪怕是出现民事纠纷,官司闹到官府,只要其中一方是商人,也都会被官府区别对待,也就是偏袒不是商人的一方。
到这里,话题其实就有些诡异了。
怎么可能?
硕大一个汉室,家财巨万的豪商富贾都有几十家,又怎么可能‘没有商人了’?
再有,商人和老百姓打官司,画风不都应该是商人花钱走通门路,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欺压无权无势的底层民众吗?
官员不欺负老农就不错了,又怎么可能偏袒老农,去针对商人?
这一切的答案,便藏在那句略有些诡异的:如今汉室,几乎已经不存在‘商人’了。
准确的说,是已经不存在录名于商籍,被集体隔离居住,有显著商人、贱籍特征的,法律意义上的商人了。
上文提到,商人在当今汉室,会被列入单独的商籍。
但时至今日,但凡有点门路的商人,都早就走关系走门路,把自己的户籍转到农籍之上了。
再有,便是商人在汉室最显著的特征:没有爵位,也在太宗皇帝输粟捐爵后,彻底成为了历史。
——当今刘荣一朝,别说是没有爵位的商人了,但凡是爵位低于九级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