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的焦香。张阳抓起一把陈皮丝撒入锅中,香气顿时更加浓郁:“陈皮理气健脾,与南瓜子配伍,能中和其凉性。”
这时,王雪抱着一捆白术走进来:“张阳叔,这是新到的白术,您看看品质如何?”
张阳接过白术,放在鼻下轻嗅,又用指甲刮了刮断面:“不错,断面朱砂点清晰,是上等的浙白术。不过……”他转头对学徒们说,“白术要用土炒,取土气入脾之意,这样才能更好地健脾止泻。”
在张阳的指导下,学徒们将灶心土倒入锅中炒热,再加入切成薄片的白术。土黄色的粉末裹着白术片在锅中翻腾,不一会儿,白术片表面就泛起了金黄色。“好了,筛去土粉,摊开晾凉。”张阳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炮制虽繁琐,但每一步都关乎药效,容不得半点马虎。”
前厅里,王宁正在给一群前来学习的年轻郎中讲解南瓜子的妙用。他手持一本手抄的医案集,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用南瓜子治疗各种虫症的案例。“诸位请看,这位孩童,不仅有蛔虫,还伴有积食,我们在南瓜子方中加入了炒山楂、炒麦芽……”
“王大夫,”一位年轻郎中举手提问,“若是成人绦虫病,剂量该如何把握?”
“问得好。”王宁微微一笑,“成人用量可适当增加,但也要根据体质辨证论治。比如体弱者,需配伍党参、黄芪等扶正之品;体壮者,可酌加槟榔增强驱虫之力。”
正说着,张娜端着几杯药茶走进来,茶碗里漂浮着几片南瓜子和陈皮。“这是我们新研制的养生茶,”她轻声介绍道,“常饮可健脾驱虫,预防虫症。”
年轻郎中们纷纷端起茶碗,细细品味。“入口甘香,回味悠长,真是好茶!”“喝完后,感觉肠胃暖暖的,十分舒服。”赞叹声此起彼伏。
王宁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医者,仁术也。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将医术传承下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就在百草堂忙碌于传承医术之时,一封来自京城的书信打破了平静。信中写道:“闻百草堂以南瓜子驱虫之术造福一方,甚为钦佩。今太医院欲编纂新的《本草汇纂》,特邀请王宁大夫进京,共商驱虫方剂之收录……”
王雪跳了起来:“哥,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咱们的医术要传到京城去了!”
王宁却显得很冷静,他沉思片刻后说道:“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京城名医云集,我们的医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张阳叔,这段时间要辛苦您,多指导学徒们研读古籍,精进医术。”
张阳郑重地点点头:“放心吧,东家。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咱们不能丢。”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就在王宁准备启程之际,孙玉国的残余党羽四处散播谣言,称百草堂的南瓜子驱虫方是旁门左道,根本登不得大雅之堂。一时之间,质疑声四起,就连一些曾经信任百草堂的百姓也开始动摇。
面对谣言,王宁没有过多解释。他带着精心整理的医案和炮制好的药材,踏上了进京之路。林婉儿执意同行,暗中保护他的安全。马车缓缓驶出百草镇,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王宁坐在车内,手中捧着《本草纲目》,仔细研读关于驱虫的记载。“林姑娘,”他突然开口,“你说,中医药的传承,为何如此艰难?”
林婉儿望着窗外的雪景,若有所思:“因为总有人为了利益,不惜诋毁祖宗留下的瑰宝。但我相信,真金不怕火炼,只要我们坚守本心,总有一天,中医药会发扬光大。”
王宁微微点头,目光坚定。马车继续前行,车轮碾过雪地,留下一串深深的车辙。在这漫长的进京之路上,他不仅肩负着百草堂的声誉,更承载着中医药传承的重任。而那小小的南瓜子,或许将成为打开京城医界大门的钥匙,让更多人见识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