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人的手腕,脉象浮而无力,明显是寒邪入肺,加上之前用的西洋药伤了元气。
“我按你说的法子煮了药,可娘喝了更咳了……”孙玉国的声音带着哭腔,往日的傲气荡然无存,“是不是你给的药有问题?”
“药呢?”王宁没理他的质问,看向桌上的药碗。碗里还剩小半碗药汁,颜色发黑,散发着一股苦涩味,完全没有罗汉果该有的清甜。他拿起碗闻了闻,眉头猛地一皱——这里面根本没有杏仁和红枣的味道,反而有股熟悉的西药味。
“你加了什么?”王宁的声音沉了下来。
孙玉国眼神闪烁,嘴唇动了动,没说话。刘二狗在一旁嗫嚅道:“孙掌柜说……说光靠罗汉果太慢,就加了点……点西洋止咳药粉……”
“胡闹!”王宁猛地把药碗墩在桌上,药汁溅出来,洒在孙玉国手背上,他却浑然不觉,“罗汉果性凉,西洋药多苦寒,两样混在一起,寒上加寒,不伤肺才怪!你爹没教过你‘配伍禁忌’吗?”
孙玉国被他吼得一哆嗦,猛地抬起头,眼睛通红:“我爹要是在,也不会让你这么教训我!”
王宁没接话,转身对刘二狗说:“快去取生姜和葱白,越多越好,再烧锅滚水,要快!”又对孙玉国说,“去百草堂,找我妹妹拿新的罗汉果,还有抽屉里的川贝粉,记住,这次什么都别加,就按我说的方子煮,小火炖足半个时辰。”
孙玉国二话不说,抓起棉袄就往外跑,棉鞋都穿反了。王宁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继续给老夫人揉着胸口。旁边的乡邻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孙掌柜太犟了”,有人说“还是王掌柜懂行”。
姜汤煮好时,孙玉国也拿着药跑回来了,跑得满头大汗,棉袄敞开着。王宁先让老夫人喝了半碗姜汤,又接过新的药材,亲自在济生堂的灶上煮起来。他把罗汉果敲开,连壳带仁放进锅里,加入杏仁、红枣和生姜,倒上清水,小火慢慢炖着。
药香渐渐弥漫开来,清甜中带着暖意,和刚才那碗苦涩的药味截然不同。孙玉国站在灶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看着王宁专注的侧脸,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午后,他和王宁在药铺后院争执,王宁拿着个罗汉果说:“这果子看着普通,却能润枯肠、清肺火,就像做人,得有韧劲,不能太刚。”当时他只觉得这话迂腐,现在才品出点味道来。
半个时辰后,药煮好了。王宁把药汁滤出来,晾到温热,小心地喂给老夫人。这次,老夫人没怎么咳,几口就喝完了,咂咂嘴,竟露出了点笑意。
“娘!”孙玉国惊喜地凑过去,老夫人的脸色果然红润了些,呼吸也平稳了。
王宁擦了擦额头的汗,对他说:“每隔三个时辰喂一次,今晚别睡太死,留意着点。明天我再来看。”他收拾好药箱,转身要走,却被孙玉国拉住了。
“王宁……”孙玉国的声音有些艰涩,“以前……是我不对。”
王宁回头看了他一眼,笑了笑:“等你娘好了,咱们再论对错。”他走到门口,又停下脚步,“对了,钱多多给你的那批青罗汉果,别用了,性太凉,伤脾胃。我铺子里有好的,随时来拿。”
说完,他推开门,清晨的阳光洒进来,带着雪后的清冽。王宁深吸一口气,胸口的郁气散了不少,他知道,这道横亘在两家药铺之间的裂痕,或许终于有了愈合的希望。
孙老夫人喝下药的第三天,天放晴了。阳光透过济生堂的窗纸照进来,在青砖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空气中浮动着细小的尘埃,混着淡淡的药香——那是罗汉果与红枣的甜,掺着一丝生姜的暖。
孙玉国坐在母亲的床边,看着她小口小口地喝着药汁,浑浊的眼睛里有了些神采。这三天,他几乎没合眼,亲自守在灶边煎药,严格按着王宁说的“小火炖足半个时辰”,连刘二狗想搭把手都被他喝止了。此刻药碗见了底,老夫人咂咂嘴,竟轻声说了句:“这茶……甜丝丝的,比西洋药片强。”
孙玉国心里一酸,握住母亲枯瘦的手。那双手曾无数次为他熬药、缝补,如今却像段干枯的树枝,指节处布满褐色的老年斑。“娘,等您好了,儿子带您去广西,看看那长罗汉果的山。”他这话是真心的,这几日守着药炉,他总想起王宁说的“药材如人,得顺着性子来”,忽然觉得自己前半生的急功近利,活得竟不如一颗静默生长的果实。
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王宁掀帘走了进来。他换了件干净的青布棉袍,袖口别着块白布,上面绣着株简单的罗汉果藤——是张娜连夜给他缝的。“老夫人今天怎么样?”他走到床边,伸手搭脉,指尖刚触到老夫人的手腕,就觉脉象平稳了许多,虽仍虚弱,却已没了之前的浮散之气。
“好多了,昨晚没怎么咳,也能睡安稳觉了。”孙玉国起身给王宁让座,语气里带着从未有过的恭敬,“王掌柜,谢谢你。”
王宁收回手,笑了笑:“老夫人底子好,加上药对症,好得自然快。”他看向桌上的药渣,罗汉果的壳裂成不规则的小块,仁肉已经煮得软烂,红枣的皮浮在上面,“看来你是真上心了,药煮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