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里有人窃窃私语,李婶急了,把药包往桌上一拍:“孙掌柜说话要凭良心!王掌柜的药救了我的命,你凭啥咒人?”
孙玉国被噎了一下,脸上有些挂不住,强撑着笑道:“我这也是为大家好。毕竟是药三分毒,可别被某些人骗了。”他甩甩袖子,带着郑钦文走了,出门时故意撞了下门框,发出“哐当”一声响。
王宁望着他们的背影,拿起一颗补骨脂放在鼻尖轻嗅。辛香里带着股韧劲,像极了这青石镇的日子,看似平淡,却藏着生生不息的力气。他转头对王雪说:“把后院晒的补骨脂收进来,怕是要变天了。”
王雪抬头看了看天,日头被云遮了一半,风里果然带了点潮气。她应了声,提起竹篮往后院走,辫梢的紫花在药香里轻轻摇晃。柜台后的药碾子还在转,发出沙沙的声响,混着窗外渐起的风声,像首没写完的民谣。
夜雨敲了半宿窗棂,天明时却放了晴。王宁推开百草堂的门,见门槛缝里卡着片补骨脂的叶子,沾着湿漉漉的晨光。他弯腰拾起时,指腹触到叶片上细密的绒毛,像触到了某种隐秘的信号。
“哥,嫂子又不舒服了。”王雪端着药碗从里屋出来,粗布袖子沾了圈褐色药渍。张娜正坐在堂屋的竹椅上,脸色发白,手按着小腹轻轻蹙眉。她素日总穿件月白细布衫,领口绣着朵淡蓝的桔梗花,此刻那花儿像是被晨露打蔫了,失了些精神。
“还是五更天起来的?”王宁放下叶子,快步走过去。张娜点点头,声音带着些倦意:“许是昨夜雨凉,又犯了老毛病。”
王宁掀开药箱底层的抽屉,里面码着两排陶罐,其中一个贴着“盐炒补骨脂”的红签。他揭开罐盖,一股醇厚的辛香漫出来——那是用海盐慢火炒过的补骨脂,黑褐色的果实裹着层薄霜,捏在手里能感觉到细微的颗粒感,比生品多了几分温润。
“这次得加重些分量。”他取了三钱补骨脂,又从旁边的罐子里捻出肉豆蔻和吴茱萸,“张阳药师前几日说,他用这方子配着五味子,治好了邻村一个老妇人的泄泻,咱们也试试。”
王雪蹲在灶前扇火,看哥哥把药材倒进砂锅里。补骨脂在沸水里翻滚,褐色的药汁渐渐染上琥珀色,盐霜在汤面浮起细沫。“哥,为啥非得用盐炒啊?”她戳着灶膛里的火星,“生的补骨脂不是更省事?”
“这你就不懂了。”王宁往灶里添了块松柴,火光映得他眼尾的细纹格外清晰,“补骨脂性温,生用偏重于温脾,盐炒之后能引药入肾,就像给迷路的孩子指了条道,劲儿才能用在点子上。”他说着,从怀里摸出块油布包着的东西,打开是半本泛黄的医书,“你看林婉儿姑娘上次留下的批注——‘肾主封藏,盐味入肾,故炒用能固滑脱’。”
王雪凑过去看,见那字迹清隽,像初春的新竹。她指尖划过“固滑脱”三个字,忽然想起小宝光秃秃的头皮:“那嫂子这病,也是‘滑脱’?”
“算得。”王宁盖上砂锅盖子,“脾肾阳虚,就像关不严的闸门,夜里阳气最弱时,泄泻自然就找上门了。”他话音刚落,就见张阳药师挑着药担站在门口,竹担两头的藤筐里装着新鲜的杜仲和五味子,筐沿还挂着片带露的紫苏叶。
“听闻弟妹不适,我特意多采了些北五味子。”张阳放下担子,露出双布满老茧的手——那双手的指关节格外粗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药泥,是常年刨药留下的印记。他往砂锅里瞅了眼,“这盐炒补骨脂的成色不错,定是用的大青盐慢火炒的?”
“张伯好眼力。”王宁笑着递过茶杯,“前几日托钱多多弄的海盐,炒出来果然比普通盐多些醇厚味。”
正说着,门外传来吵嚷声。刘二狗背着个布袋子,正跟卖菜的王婆争执:“我说这补骨脂能治百病你还不信?回春堂孙掌柜说了,生吃能壮阳,泡水能止泻,比百草堂的强十倍!”他手里举着包浅棕色的果实,正是孙玉国从钱多多那里弄来的劣质品。
王婆掂着手里的菜篮子,满脸疑惑:“可王掌柜说,药得对症……”
“他那是怕你买我的!”刘二狗把布袋子往石台上一摔,果实滚出来,颜色浅得发灰,“你看这成色,多新鲜!比他那黑乎乎的强多了!”
张阳皱起眉头,弯腰捡起一颗捏在手里:“这是未成熟的青果,连核都没长硬,哪能当药?”他掰开果实,里面的果仁泛着白,毫无油性,“真正的补骨脂得是熟透的黑褐色,果仁饱满,像这样的,吃了不顶用不说,怕是还要伤脾胃。”
刘二狗被说愣了,梗着脖子道:“你懂啥?这是新品种!”
“新品种?”张娜扶着门框走出来,声音虽轻却带着气力,“我嫁进王家三年,日日见补骨脂,从未见过这般模样的。孙掌柜若真懂药,怎会拿青果糊弄人?”她抬手按了按鬓角,月白衫上的桔梗花在晨光里轻轻颤动,“前几日李婶用孙掌柜的药,反倒添了口干烦躁的毛病,不就是这青果性烈,伤了阴液么?”
围过来看热闹的村民渐渐多了,有人指着刘二狗手里的药:“我家老头子也买了这个,吃了三天不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