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传到太医院院正耳中时,他正对着御史台的弹劾奏折愁——有人参素问“不尊古法,妄通外族”
。
可当他翻开那本《汉胡合璧医方集》,看到漠北医官写的“救治三十余人,无一殒命”
的批注,忽然沉默了。
次日早朝,院正捧着教材进了宫。
皇帝翻着册子,看到“马奶酵膏”
旁注着“汉医辨证:适用于轻度烫伤,热毒甚者需配伍清热药”
,又看到“火炙疗法”
后写着“汉医禁忌:阴虚火旺者禁用”
,不禁抚掌笑道:“既存汉医之精髓,又纳外族之所长,这才是治病救人的根本!”
他当即下旨,让太医院扩大编撰规模,不仅要译回纥文,还要译吐蕃、突厥等族的医书,编成《各族医方合璧》,往各地医馆。
消息传到太医院偏院时,素问正和李学士、赵衡修改教材里的“骨病治法”
。
窗外的杜仲已长得枝繁叶茂,阳光透过叶片洒在纸上,把那些双语标注照得格外清晰。
“苏院判,”
赵衡指着纸上的“接骨手法图”
,笑着说,“漠北的胡医还说,等下次咱们去,要教咱们用‘驼骨粉’补骨呢!”
素问拿起笔,在图旁空白处写下“待补:驼骨粉的炮制方法”
,笔尖落下时,她忽然想起初见那封漠北急信时的焦虑。
原来所谓“改策”
,从不是凭空创造,而是把各族医官手中的“救命办法”
,一点点变成所有人都能看懂、能用的“真学问”
。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药香和草木的气息。
素问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忽然笑了——或许这本教材永远没有“完稿”
的那天,因为只要还有人在治病救人,就会有新的经验、新的方法,等着被写进书里,传向更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