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其应用方向。
标柜则是行业前中期,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货柜,其已能满足多数载货需求,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被淘汰。
而大柜,则是聚焦未来的,前期估计看不到它的多少身影,中期可能普遍一点,后期可能再多一点,但想成为主流,时间会挺漫长。
几人仔细商讨合计,又确认了其他一些细节,并比对了记录,这才结束了船的话题,表哥继续喊新人进来向林默汇报。
又过问处理了几项投资,揉了揉太阳穴,接过表哥递来的一份稍厚的资料,林默翻开一看,立马便来了精神。
这是有关航空方面的投资,因一战后期及战争结后的航空热,以及大萧条前经济火热,而涌现出的大量航空领域公司,现也大量倒闭或正在倒闭。
各类型飞机公司,目前也没多少人问津,当然,这指的是一些中小规模的,投资团队,按家里也可以说林默交代,大肆并购一番。
至于规模较大,有些名气的,林家出手不多,一个是贵,另一个,则是比较容易触眉头,毕竟这是尖端科技,不论政府还是民意,并不愿意看到外部势力插手乃至掌控。
林家收购或入股的,是规模不在第一梯队,产品聚焦民用,或军用前景不好,或技术比较落后的飞机制造公司。
而飞机零部件等上游企业,因为不像整机那么瞩目,布局则稍稍大胆了点,选了些技术尚可的,不过也多以入股为主,并没有直接掌控。
“我感觉,航空工业,尤其重要部件及整机制造,其整体趋势,是往少数几家公司集中,乃至垄断经营方向发展的,采购这些中小企业,总感觉……”
表哥还是说了他的想法,林默却也点头认同,笑道:“这感觉是很准确的,只是这行业很敏感,得兜着圈子慢慢布局,单刀直入,大概率会引来干预,且成功几率不大。”
林默解释了一嘴原因,便继续查阅起资料,并将其分成三份,林默准备,将这些公司整合成三个产业线,目前先暂时分头发展。
其中一个,自然是零件、机体等上游产业,不集中,分成不同公司并专精其中一项,像发动机、仪表、小零件、机体等,由不同公司负责。
剩下两个,则都是整机行业,以水陆划分,一个是陆上飞机产业线,一个是水上飞机产业线。
陆上飞机,林默建议的,是生产制造轻型飞机,面向私人市场,以及中短距小规模客运需求,以及观光、体验等用途。
私人飞机市场,虽然是二战后才爆发的,但现已有苗头,可以提前入场布局,且早期入局,可以进行多方面尝试,以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像私人交道工具,以及农林牧渔等各类用途,都可以尝试开拓。
至于客运,目前也相对小众,且也以中短距、小规模为主,但参与其中的公司,都在一个劲想往上冲,当然,这也是未来,但也会空出市场,给他们递补上来的机会。
对于此的要求,林默禁止相关公司再继续往上开拓,而是让他们专注于此,潜心深入研究,虽然在未来,这并非主流,但还是有市场的。
市场规模是不大,但也容易站住脚,且更容易被容忍,真出问题,林家不至在这方面的投资全军覆没。
至于观光及体验之类,算是上述二者可开拓的市场,而非新机,当然了,有相应的改装订制之类的,肯定更好。
“…当然,专注生产小飞机还有另一个目的,保住产线、工人,维持供应链这些,将来一旦战争暴发,对各类飞机需求暴增,我们便可能凭此涉足…”
涉足的,自然是战斗机、侦察机之类的军用机型,以此为线破冰,当然,哪怕破冰不成,在战争期间也能分上一杯羹。
当然,这些公司,与上述的并不同,且需进行一定切割,大体而言,冲线公司,现阶段角色,更类似代工公司、组装公司,而上述公司则更倾向研发,准确说是研产一体,只不过产能相对较小。
而冲线公司,则负责为他们多余的订单,甚至外部其他公司订单,进行代工生产,尽量不起眼,且股权之类要专门配置,方便未来获得冲线之类的机会。
至于军用飞机研发,在这里太过敏感,在冲线并成功前,林家不能尝试踩这条线,以免引起警惕防范。
另外,小型飞机公司这边,还可与前段时间所投的飞机项目进行一些合作,其实就是输送技术经验,不过林默考虑了下,并没有开口,而是准备私下再与表哥谈此问题。
不过,上述只是陆上机型投资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投往大飞机,主要进行研究、开发新机型,新的航空尖端技术等等之类。
表面同样不涉及军事,打出的旗号,是开发大型民用飞机,而且会将口号往大、往离谱了喊,目的嘛,主要是为冲线,毕竟大飞机前景才足够广阔。
“…像是喊出开发跨洋飞机,当然了,往这方面开发是真,也可弄些原型机、试验机之类,但以目前技术水平,大概率不大可能实现。
但不要吝啬资金投入,甚至尽可能多投,想办法获得一些成果,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