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当场怒撤广告,认为姚小波的直播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宣传需求。
然而,姚小波的账号粉丝却不降反升。
许多观众被他这段真诚的表达所打动,纷纷留言表示支持。
“小波,你做得对!我们不想听那些虚假的鬼故事,我们想听真正的城市的声音!”
“你拍的不是鬼故事,是活人的呼吸!”
深夜,姚小波收到了许嵩发来的私信。
“别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许嵩写道,“你拍的不是鬼故事,是活人的呼吸。”
看到许嵩的私信,姚小波沉默了。
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自己差点迷失在名利的诱惑中。
他删掉了所有机构为他准备的营销脚本,将自己的频道名改为了“听城者日记”。
他决定用自己的镜头,去记录那些真实而动人的城市声音,而不是去迎合那些虚假的炒作。
与此同时,许嵩的歌曲《青石记》获得了年度独立音乐奖的提名。
这首歌以悠扬的旋律和充满诗意的歌词,打动了无数听众。
然而,在颁奖典礼上,却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有评委质疑《青石记》的采样来源合法性,认为许嵩可能侵犯了别人的版权。
面对着质疑,许嵩并没有选择上台领奖。
他站在舞台中央,平静地说道:“《青石记》的采样,来自一位名叫赵工的老人。”
他现场连线了赵工,请老人用拐杖在院子里敲出三段不同的节奏。
那三段节奏简单而质朴,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是我奶奶教我的晚安曲,”许嵩解释道,“现在,它是这首歌的作曲人之一。”
全场一片静默。
评审主席最终宣布:“艺术的真实性,高于版权格式。”
在后台,陈砚田默默地走到许嵩身边,递给他一份文件。
“这是什么?”许嵩疑惑地问道。
“《城市公共声景保护建议稿》。”陈砚田回答道。
“谁写的?”许嵩继续问道。
“署名空白,”陈砚田淡淡地说,“等你们填名字。”
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
周慕云一直在努力推动将“丙三生命节点”申报为“新型活态遗产”。
然而,他的努力却遭到了上级的驳回。
“没有实体文物,怎么验收?”上级领导质问道,“你让我们怎么向上级汇报?”
周慕云没有争辩,他知道想要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决定用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让人们了解“丙三生命节点”的价值。
他组织了一场“无声展览”。
展厅中央空无一物,只有地面嵌入了一些感应板。
参观者踩上特定的位置,耳机便会自动播放对应路段的历史声响——赵工的敲击、李素芬的豆干袋、孩子们的拍手节拍……
一位老院士在展厅里站了十分钟,他闭着眼睛,静静地聆听着那些来自城市深处的声音。
离开展厅时,他缓缓地说:“我听见了时间的脚步。”
三天后,申报材料获批,备注栏加了一句:“允许动态演化。”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觉得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林小满却隐隐感到有些不安。
她发现“地耳”平台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干扰信号,这些信号集中在几个新建城区。
她皱着眉头,盯着电脑屏幕,喃喃自语:“是谁在干扰‘地耳’?”
于佳佳走进工作室,看到林小满愁眉不展的样子,关切地问道:“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林小满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和担忧:“佳佳,你有没有觉得……最近城市的生意,有点不对劲?”
林小满盯着屏幕上那些刺眼的红色干扰波,眉头拧成了麻花。
这哪是声音,简直是电锯在她脑子里拉锯!
“不对劲,太不对劲了!”她嘟囔着,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追踪溯源。
“这是哪个缺德玩意儿干的?”姚小波凑过来,看着那混乱的数据流,也忍不住爆了粗口,“跟乱码似的!”
终于,林小满锁定了源头——一家名叫“静居生活”的应用程序。
“高频压制,消除不良振动?”林小满冷笑一声,这帮地产商,为了卖房子真是啥都敢瞎编。
“呵呵,这是要搞‘静音’小区,把城市的心跳都给掐灭了啊!”她转头看向吴小雨,“小雨,给他们来点‘惊喜’。”
吴小雨,工作室里的技术天才,平时沉默寡言,但只要一提到技术,眼睛里立马闪着兴奋的光芒。
他嘿嘿一笑:“林老师,你就瞧好吧!保证让他们知道,啥叫‘自作孽不可活’。”
两天后,一套名为“反向唤醒”的程序被悄悄植入“地耳”平台。
这套程序利用电梯升降、空调启停、甚至冰箱压缩机的震动,模拟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