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城市的钟摆间稍作停顿,街道上行人擦肩而过,没人意识到看似静止的背后,声韵正在重塑,在深夜里,已经有人开始以自的节奏敲击井盖,诉说着“无标识铃铛”
的无声合奏。
微风拂动,和声悠扬。
从城市的深处传来令人心安的声音,仿佛在耳边低语:“它本来就不该被看见。”
随着清明将至,老爷子坚持要去老县城墓园祭扫。
在夜盲灯下,一只无名铃铛在他手中低垂沉默,偶尔摇晃出轻声,那是城市无言的低语。
铃铛揪住了老爷子的心,他低声喃喃:“走得再多,方向不变。”
他缓缓举起铃铛,倾听下面废弃井盖的声音。
半晌,他突然笑了起来,似乎已经听见城市乐章在他耳畔苏醒。
家人紧紧搀扶着老爷子,步履稍显蹒跚,却不失那份坚定。
他们穿过新区主干道,途经那座新建的音乐喷泉广场。
眼下正值整点,灯光四射,伴随着高亢的电子乐声,水柱如跳跃的舞者在空中狂舞。
就在大家都为这场视听盛宴沉醉时,突然,一道沉闷的三击声从地下传来,仿佛地龙微微吟唱。
那是刘婶按时收工的信号,在地下管道中穿行,将她一整天辛劳的余韵带至广场四方。
喷泉的节奏瞬间被打乱,犹如乐手无意拨错了弦。
所有水柱忽然降低了半米,重新升起时,已精准地嵌入那三下低鸣的余震。
整个场面如天成般和谐,又带着意外的惊喜。
老爷子停下脚步,抬头望着变幻的光影,他轻轻拍了拍孙辈的手:“看,路自己会选节拍。”
吴小雨悄悄按下了手机的录音键,屏住呼吸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奇妙转瞬。
心底一动,她又迅关掉,只是莞尔一笑,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仿佛这一切,本应就这样默默生长在生活的音韵之间。
清明时节的细雨,带着一丝凉意。
吴小雨裹紧了身上那件洗得白的校服,哈出一口白气。
她已经在这步行街东口蹲守整整七天了——每天凌晨五点,雷打不动。
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那天在音乐喷泉广场听到的那三声闷响说起。
别人都沉浸在灯光水柱营造的视听盛宴里,只有她,一个心思细腻的初中生,捕捉到了那来自地下的,仿佛心跳般的三声闷响。
那天之后,这三声“地龙吟”
就跟在她脑子里扎了根似的,挥之不去。
她翻出从赵工——就是那位业余鼓手管道工——在社区讲座上听来的“城市共振带”
概念,这概念听着玄乎,但她觉得挺有意思。
结合自己标注的十七个节点,在作业本背面画出了一张歪歪扭扭的“震动传播路径图”
。
可光有图不行,得有数据支撑!
吴小雨这股轴劲儿上来,谁也拦不住。
她从家里翻出个旧手机,打开计时器,每天凌晨五点准时蹲守。
“第一声!”
她屏住呼吸,按下计时键。
“咚!”
“第二声!”
“第三声!”
七天下来,她记录了满满七页数据——每次敲击都准时得可怕,误差不过o3秒!
这精度,堪比专业地震监测仪!
这天夜里,下起了瓢泼大雨。
吴小雨打着一把破伞,再次来到步行街。
她沿着自己绘制的“震动传播路径图”
一路摸索,突然,她在一个特定的地砖缝隙间现了一丝异样——雨水在这里形成了一圈圈微弱的涟漪,而涟漪的节奏,竟然和那三声敲击完全同步!
“哇,太神奇了!”
吴小雨差点叫出声。
这可比什么抖音特效酷炫多了!
她兴奋地想拍照,个朋友圈,标题就叫“赛博朋克版下雨天”
,肯定能收获一堆赞。
但转念一想,不行!
这事儿太玄乎了,说不清。
万一被人当成神经病,那就糗大了。
她强忍住拍照的冲动,四下张望了一下,现旁边有一根电线杆。
她从书包里掏出一把小刀,在那块被震松的井盖上刻了一个编号,然后在电线杆底端也刻下了同样的编号。
就像埋下一颗静默的种子,等待着破土芽的那一天。
再说赵工这边,最近也遇到了一件怪事。
他收到了一封匿名快递,里面是一张手绘的管网图,上面标注了三个“非机械震源”
。
笔迹很陌生,但图上标注的坐标,竟然和吴小雨标记的十七个节点高度重合!
“这是谁啊?这么懂行?”
赵工挠了挠头,一脸疑惑。
他没有向上汇报,这种“灵异事件”
说出去肯定没人信,搞不好还会被当成神经病。
但他心里总觉得这事儿有点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