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o,那是她最初的声音采集项目,记录着城市里那些微不足道的声响。
现在,这些声音竟然要被纳入国家数字遗产批开放接口?
这事儿,魔幻得像她熬夜剪辑时做的白日梦。
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隔着厚厚的玻璃,公式化地解释着使用协议:“林老师,这是好事啊!
您的声景数据很有价值,尤其那段原始的三击声,被专家评估为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她耐着性子听完一堆官话,终于等到关键信息:“谁要用我的数据?”
“市交通指挥中心。”
林小满愣了一下,交通指挥中心?
这八竿子打不着的单位,要她的生音数据干嘛?
技术人员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带着一股技术宅特有的呆萌解释道:“是这样的,最近我们ai系统监测到一种规律性的低频震动,在城市某些区域特别明显,疑似会影响路面传感器的精度,干扰交通信号的判断。
所以,他们想通过您的原始声景数据进行溯源建模,看看能不能找到震动源。”
“震动源?”
林小满的脑海里浮现出那天在步行街听到的,风铃、秤砣、站牌交织在一起的奇妙共鸣。
她隐约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那……我可以提个条件吗?”
她定了定神,语气平静地说道。
“您说。”
“所有原始音频,不得做任何降噪处理,必须完整保留所有的背景杂音。”
技术人员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她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林老师,您确定?那些背景杂音,大部分都是噪音啊,比如汽车鸣笛、人声嘈杂,还有一些施工的声音……”
林小满摇了摇头,语气坚定:“不,里面有人走路的声音。”
技术人员耸了耸肩,表示理解不了艺术家的小心思,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完成工作。
“没问题,我们尊重您的意愿。”
办完手续,林小满走到档案馆门口,抬头看着灰蒙蒙的天空。
犹豫片刻,她打开手机,在系统备注栏里,悄悄输入了一行代码:
“触条件:整点,风≥3级。”
同一时间,县城中学。
吴小雨正对着电脑屏幕,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她设计的“三圆点”
方案,竟然通过了学校艺术节的终审!
她的设计灵感,来自放牛时听到的,石头敲击地面的声音。
那三个圆点,代表着不同的敲击点,也代表着不同的节奏。
按照规划,这组“三圆点”
将被铸成青铜地雕,永久安置在步行街的东口。
这对于一个初三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荣耀。
第二天晚上,吴小雨连夜找到了负责施工图的张工。
“张工,我能不能提个修改意见?”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
张工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头稀疏,戴着一副老花镜。
他放下手里的图纸,笑着说道:“小雨啊,你这设计方案很棒,学校领导都很满意。
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吴小雨指着图纸上三个圆点的位置,小声说道:“能不能把中间那个点,做得稍微歪一点?就……像没对准的样子。”
张工愣住了,一脸不解:“歪一点?为什么要歪一点?咱们做雕塑,讲究的就是精准,对称,和谐。
歪了,不好看啊。”
吴小雨咬了咬嘴唇,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她总不能说,真正的节奏,不是完美对齐的吧?
“张工,你就相信我一次,好不好?真的,歪一点,会更好听的。”
她只能这样含糊地说道。
张工看着她恳切的眼神,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吧,既然你坚持,那就稍微歪一点。
不过,可别影响整体的美观啊。”
几天后,吴小雨路过步行街的施工工地,看见几个工人正围着模具,小心翼翼地忙碌着。
她踮起脚尖,透过围挡的缝隙,看到一个工人正拿着锤子,轻轻地敲打着模具,让第三个点,微微地偏移。
“当……当……当……”
她站在围挡外,听见地下传来熟悉的敲击声——比往日慢了半拍,却更稳。
与此同时,城市的地下。
赵工正蹲在丙三段耦合点,用手电筒仔细地检查着新埋的共振盒。
共振盒是城市地下管网的特殊装置,用于监测和调节地下水流的震动频率。
简单来说,就像是埋在地下的一个巨大音箱,可以收集和放大地下的声音。
他现,共振盒的外壳已经被地下水腐蚀,内部的铜丝也结出了绿色的锈斑。
按照规定,他应该立刻申请更换新的材料。
但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