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于是,他偷偷调取了近半年的管道人工听音日志,逐条比对异常频段。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他现,每逢整点收工的三击声响起,周边三公里内至少有两处管道会出现o5赫兹以下的次声波动。
这种次声波人耳是听不见的,但仪器却能捕捉到。
“这可太有意思了!”
赵工的“技术宅”
属性瞬间被激活。
他悄悄改装了一台废弃的巡检车,把里面的拾音装置改造成高灵敏度的次声波接收器,设定自动录制并加密存储。
为了不引人注意,他给存储这些音频文件的文件夹起了个特别的名字——“老陈的节拍”
。
老陈,就是陈伯远,那个退休的物理老师。
赵工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他,也许是因为老陈以前经常在管道附近溜达吧。
林小满最近也挺忙的。
她受邀参加一个“数字人文论坛”
,主办方希望她展示“闭嘴行走”
项目的可视化成果。
“闭嘴行走”
是她一直在做的一个声音记录项目,旨在通过声音来还原城市原本的样貌。
为了这次论坛,她准备了很久,收集了大量的音频素材,制作了精美的热力图和频谱动画。
但在演示前夜,她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她把所有的热力图和频谱动画全部删除了,只保留了一段原始音频。
这段音频,正是刘婶收工的三击声。
论坛上,林小满站在台上,面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播放键。
寂静。
只有单调的三击声,一遍又一遍地循环播放。
现场的技术人员反复检查设备是否故障,观众们也开始躁动不安。
“这是什么呀?放这个干什么?”
“这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十分钟后,观众们开始面面相觑。
有人开始无意识地轻叩桌面,似乎在寻找某种节奏。
后排一名建筑设计师甚至掏出笔记本,画起了节奏网格。
主持人终于忍不住了,强行中断了播放。
“林老师,请问您这段音频想表达什么?”
主持人一脸尴尬地问道。
林小满平静地看着台下的人群,缓缓说道:“这不是作品,是测试——你们听见的不是声音,是缺席。”
陈伯远最近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去市档案馆查阅资料。
他想查阅2o世纪8o年代的市政工程日志,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关于步行街地基的信息。
档案馆的管理员告诉他,相关的资料已经数字化移交了,纸质版正在销毁。
陈伯远有些失望,正要转身离开,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一张泛黄的工作证复印件——“陈伯,甲线维护组,1979年核”
。
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工作证复印件递给了管理员。
管理员犹豫了片刻,破例让他进入了待处理室。
待处理室里堆满了即将被粉碎的图纸,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灰尘的味道。
陈伯远戴上老花镜,一张一张地翻找着。
终于,他在一堆图纸中找到了一页边缘焦黑的《步行街地基应力分布图》。
图纸上用红笔圈出了五个耦合点,并附注:“传音宜缓,忌共振。”
陈伯远没有复印,他知道时间紧迫。
他默默地掏出手机,在暗室里用闪光灯拍下了局部光影轮廓。
离开档案馆的时候,他抬头望向天空,喃喃自语:“该来的,总会来的。”
姚小波最近有点心不在焉。
自从上次在音乐喷泉广场听到那三声闷响后,他就一直觉得这事儿有点意思。
他知道他堂哥秦峰留下了很多开源代码,都是关于声音处理和数据分析的。
也许,他可以利用这些代码,做点什么……
他回到出租屋,打开电脑,屏幕上跳出一行行代码。
他搓了搓手,眼神里充满了兴奋。
“就从这里开始吧……”
他心里想着,嘴角露出了一个神秘的微笑。
他决定用堂哥秦峰留下的开源代码,开一个极简app原型……姚小波这小子,行动力绝对是点满了!
“回声锚点”
app,界面简洁到令人指,就一个地图,一个录音键,一个标记按钮。
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标记任意位置的声音记忆,触条件简单粗暴——每日同一时刻自动播放一次。
整个app的逻辑,野蛮得就像是直接把生音钉在了那个地方。
这app他谁也没敢声张,就偷偷摸摸地给了吴小雨、赵工和林小满试用,毕竟,他自己都觉得这玩意儿有点邪乎。
上线第三天,吴小雨正在吭哧吭哧地写着作业,手机突然“嗡”
的一声。
她标记的步行街东口,被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