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中将整个城镇编织成一个巨大的乐章。
与此同时,周晓芸正在主持“城市声景观察联盟”
第二次会议。
重头戏正是关于“非自愿实践者”
是否应被纳入非遗申报体系的激烈讨论。
会议室氛围紧张,反对与赞成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时,老爷子推门而入,打破了将要升级的争论。
他带来一份泛黄的1976年市政维修日志,里面记载着一个故人:老吴曾因为“信号增强需求”
而申请在井盖基座中加装铜质导环。
条文声情并茂地被朗读:“技术用途可备案,文化价值须追认。”
提案通过了,次将“功能性行为的文化溢出”
列为保护对象,会议室内响起意外的掌声。
那种突破边界的满足感,在每个人心头荡开如同秋日的和风。
回到办公室,于佳佳接到了市文旅局的电话。
他们热情邀约,要与德云社一同策划“网红打卡井盖”
,然而,于佳佳果断婉拒。
她心中已有别的打算,建议设立一个“沉默纪念日”
:每年1o月17日(原广播站启用日),全市关闭所有背景音乐系统,仅保留自然声环境运行一小时。
这看似无声的节日,实则蕴藏着对历史的深情致敬。
令人意外的是,这项方案竟奇迹般地获得了批复。
于佳佳没有高调宣传,仅通过麦窝社区向志愿者们私密传递执行细节,包括精确到秒的设备断电序列。
这样的操作,需要极致的默契,正如刘婶每天天生的三次轻敲,那是一种无需言明的共识。
夜幕降临,秋风微凉。
步行街渐渐沉入无声的律动中。
巷口,刘婶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依旧留着那惯性的举动,轻点三下,然后转身向晚风隐去。
树影斑驳间,隐隐浮现着一个未曾揭开的谜底。
深夜,刘婶收工时照例轻敲三下,转身离去。
巷口树影里,吴小雨蹲守良久,悄悄拾起那根倒地的扫帚柄,在水泥地上补上第四拍——那是陈伯晚年新增的变奏。
她没带走扫帚,而是将其靠在井盖旁,微微一笑,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次日清晨,一名路过的小学生停下脚步,模仿着敲了三下,又歪头想了想,加上一长一短两击。
远处茶馆里,老爷子端茶的手微微一顿,低声对邻座说:“今天轮到他们记谱了。”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仿佛是对这句低语的回应。
万籁俱静的夜空下,林小满坐在她那辆微型电动车里,眼前是一片精心布置的古老街区。
那些井盖整齐地排列在路面上,像一无声的乐章等待未被掘的秘密。
但此刻,她的心思全被那奇特的共振频率偏移吸引住了。
她手中握着的是一份完整的声学记录数据。
与她的所知不同,近期的数据明显有些蹊跷——共振波形并非减弱,而是神秘地被引到了相邻的管线中,并以某种奇异的方式分散传导着。
林小满一边翻阅一边想着,如果没有人为的帮助,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于是,第二天一早,怀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直觉和好奇,林小满化身为安全巡查员,直奔施工现场。
那是个老城区的核心地段,工地尘土飞扬,钢筋水泥忙碌间透露出岁月的磨砺。
在看似杂乱的钢筋丛林中,几个工人正忙着在接口处贴上橡胶衬垫,在混凝土浇灌之前埋设细铜丝。
“这不是维修,”
林小满无法抵挡内心的冲动,打破了现场的噪声,“你们这是在续线。”
正忙中不乱的王师傅抬眼看了看她,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我们只按图纸做。
图纸上写着:‘防震导流’。”
听到这么神神秘秘、四面透风的回答,林小满的心中流过一丝诧异。
她知道有人在下面做一些不寻常的事,那些事情是出普通维修范围的,而她执意要找到那个无声代价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