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望到人造卫星的轨道,您就要让它闭上吗?”
王大珩的手开始颤抖,他想起1952年,为了研制龙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他和团队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用算盘计算光学系统的像差,熬了整整三个月,终于让显微镜的分辨率达到了20纳米,第一次看到了金属的晶体结构;
想起1960年,他带领团队研制高速摄影机时,为了让快门速度达到万分之一秒,亲自调试每一个齿轮,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想起他给学生讲课的时说的话:“光学仪器的精度,就是国家科技的精度。我们多磨一块好镜片,国家的科研就能少走一步弯路。”
“可现在……”王大珩苦笑一声,看着自己布满伤痕的手,“我的眼睛花了,手也抖了,连一块镜片都磨不了了。”
“空间里有最先进的光学研磨设备,有纯度99.999%的光学玻璃原料,还有一群等着学您技术的年轻人。”
赵国强指着身后的空间入口,里面透出实验室的灯光,隐约能看到一台巨大的电子显微镜,“姚桐斌先生需要您的高精度金相显微镜,检测火箭材料的晶格缺陷;
董铁宝先生需要您的光学对准仪,生产计算机芯片;萧光琰先生需要您的红外光谱仪,分析页岩油的成分。他们都在等您这位‘光明的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