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天工折叠家具厂,天工创意竹编厂的一些产品,特别是有老子、太上老君图案,或者道德经中只言片语的产品,比如葫芦水壶,一些竹根雕,一些竹编产品,再一次掀起了抢购的高潮。
迷你葫芦型水壶,更是很多人都喜欢买来挂在胸前。
一时之间,在西方国家,戴葫芦水壶的人比戴十字架项链的人更多了。
毕竟上帝可没有太上老君这么明显的显示个神迹。
一波又一波的越洋电话跨过山海,打入龙国的对外贸易部。
天工创意家具厂,天工折叠竹编厂的电话,都差点被打爆了。
这种产品不但在国外畅销,在国内同样也是成了民众们抢购的首选。
赵国强迅速召集厂里的领导层,适时推出了两款新式项链。
一款就是一个圆圆的漂亮珠子,珠子是用赵国强提供的空间里的金丝楠木和小叶紫檀木料。
这些珠子被车成一个个圆圆的,仿佛像传说中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九转还魂丹一般,而且在珠子上面描着云纹,还雕刻上九转还魂丹几个字样。
另外一款就是太上老君最着名的八卦炼丹炉。
八卦炼丹炉同样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放在供桌上进行供奉,最小的可以挂在胸前,当做饰品。
八卦炼丹炉有两种,有木雕的,竹根雕的,甚至有竹编的。
这两款新产品一经推出,果然引来了大家的抢购,短短时间,这两款新产品的订单不断增加,并很快就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
两个厂里的工人忙碌的同时,都不由对赵国强竖起大拇指,不愧是他们的传奇厂长,这脑子简直太好使了。
同一时间,各国驻华使馆纷纷向龙国政府递交照会,语气比以往恭敬了许多——谁也不想得罪一个可能拥有“超自然庇护”的国家。
在厂子里其他人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赵国强却已经一个念头又来到了香港这边。
在香港的旧巷里,赵国强看着报纸上的新闻,嘴角泛起一丝浅笑。
他站在窗前,望着对岸大陆的方向,脸上满是笑容。
空间内的农田里,当初用海河洪水灌溉的稻谷已沉甸甸地弯了腰,山林中的植物更是焕发出无限生机。
他知道,外媒口中的“神秘力量”是怎么一回事,但如果能够因此震慑外敌,倒也不错。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团结,是政府与百姓的默契配合,是那些在堤坝上搭人墙、在避震沟里互相鼓劲的普通人。
他不介意让外界保留这份敬畏——有时候,未知的威慑比枪炮更能守护安宁,从而赢得成长的时间。
1966年的春节,邢台地区的重建工地上,王二柱正给新家的门框上贴春联。
上联是“石语惊世救万民”,下联是“人心向暖重建家”,横批“平安是福”。
这副春联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写的,字里行间,道尽了人们对石碑的感激,也藏着对未来的期许。
海河岸边的赵老汉,带着小孙子去看那尊洪水退去后愈发沉稳的石碑。
孩子指着碑上的字,奶声奶气地问:“爷爷,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呀?”
赵老汉蹲下来,指着“速固堤坝,迁低洼之民”八个字,慢慢说道:“这是提醒咱,要好好过日子,要懂得防备灾祸,还要记得互相帮衬。”
王小虎已经回到了北京,他考上了地质学院,成了一名大学生。
假期里,他特意去了石家庄火车站广场,再次站在石碑前。
此刻的他,不再觉得这是“封建迷信”,而是带着专业的眼光,观察石碑的材质、结构。
“或许,这是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文明手笔?”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抬头望向碑上的朱砂字迹,眼中充满了探索的渴望。
外媒记者们渐渐散去,但关于“龙国守护者”的传说,却在国际上流传开来。
有人说那是远古的神灵,有人说是外星文明的馈赠,还有人认为是龙国掌握了某种超前的科技。
但对龙国百姓而言,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活了下来,重建了家园,懂得了敬畏自然,学会了团结互助。
赵国强站在神鼎空间里,看着这一切。
青铜神鼎泛着温润的光,映出他平静的面容。
他知道,自己并非什么“神灵”,只是一个带着前世记忆的普通人,用有限的能力,守护着这片热爱的土地。
那些石碑,不过是预警的工具;真正创造奇迹的,是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勇气、智慧与团结。
1966年的冬天,第一场雪落在华北大地。
九块石碑在雪中静默矗立,碑上的朱砂字迹在白雪映衬下,泛着温暖的光。
雪地里,有孩童在嬉戏,有大人在扫雪,炊烟在重建的村庄上空袅袅升起,与石碑构成一幅宁静而坚韧的画面。
多年后,当邢台的孩子们长成大人,他们会给下一代讲述1966年的故事——讲那突然出现的石碑,讲地震时的避震沟,讲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