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财经记者,此刻全都噤了声。
他们忽然明白,400亿美金的估值或许不是泡沫——当一家公司能同时玩转消费电子、连锁餐饮和航天发动机时,用传统的商业逻辑根本无法衡量它的价值。
周教授绕着发动机转了三圈,忽然注意到底座上的一行小字:“2002年6月15日,首次静态点火成功。”
“6月15日?”他掐着手指算,“就是神舟三号发射后第三天?”这个时间点像根针,刺破了他所有的质疑——能在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后三天,悄无声息地完成火箭发动机点火试验,这家公司的技术储备深不可测。
“林先生!”周教授朝着不远处的林墨喊道,声音因激动而变调,“这台发动机的喷管冷却技术,用的是再生冷却还是烧蚀冷却?”
林墨闻声回头,笑着扬了扬下巴:“都不是。
我们用了3d多孔介质冷却,材料是自研的碳化硅陶瓷——周教授要是感兴趣,明天可以去实验室看测试数据。”
周教授愣在原地,半天没说出话。
打印多孔介质冷却?这是他去年在国际期刊上看到的前沿理论,连样品都没做出来,对方居然已经用在了实体机上。
旁边的王教授忽然叹了口气:“难怪这孩子敢提建私人发射场……他手里攥着的,根本不是商业项目,是能改变国家航天格局的钥匙啊。”
阳光透过玻璃穹顶,在发动机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周教授望着那束光,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在戈壁滩上,看着火箭升空时的场景——那时他以为,航天是国家工程的专属领域,从未想过有一天,一个18岁的少年,会把火箭发动机摆在办公室里,像展示一件新玩具。
而此刻,这件“玩具”正无声地宣告着:属于民营航天的时代,或许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来得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