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的工作;
-对第三象限的任务学会“得体拒绝”:“我现在正在处理一个紧急项目,这个事能不能下午帮你弄?”或“这件事XX更擅长,我帮你转接给他?”
-用“任务拆解法”攻克复杂问题,避免“拖延症”
面对复杂任务时,人容易因“畏难情绪”而拖延。解决的核心是“把大任务拆成小步骤,让每个步骤都具体到‘能马上开始’”。拆解任务的“SMART原则”:
-Specific(具体的):步骤要明确到“动作层面”,比如“写报告”太笼统,拆成“收集XX部门的数据”“整理3个核心观点”“画2张图表”就具体了;
-Measurable(可衡量的):每个步骤要有明确的结果,比如“收集数据”要明确“收集哪3类数据,截止到哪一天的数据”;
-Achievable(可实现的):步骤难度要适中,比如“一天内完成100页的报告”不现实,拆成“每天写20页,5天完成”更合理;
-Relevant(相关的):每个步骤都要服务于最终目标,避免无关动作;
-Ti-bound(有期限的):给每个步骤设定明确的截止时间,比如“今天下午3点前完成数据收集”。
例如,“策划一场产品推广活动”这个复杂任务,可以拆解为:
1.今天下班前:和3个目标用户沟通,了解他们对产品的核心需求;
2.明天上午:确定活动主题和核心卖点(参考同类活动的成功案例);
3.明天下午:制定活动流程(时间、环节、参与方式);
4.后天上午:预估活动预算,提交审批;
5.后天下午:联系设计团队,确定海报和宣传物料的需求……
每个小步骤都具体、可操作,能有效降低拖延的可能性。
-用“流程优化”减少重复劳动,释放时间精力
工作中80%的效率损失来自“重复劳动”——比如每次写报告都要重新整理格式,每次回复客户都要重复解释相同的问题。通过“流程优化”把这些工作标准化、模板化,能极大提升效率。常见的流程优化技巧:
-制作“万能模板”:把经常用到的文档(如报告、邮件、PPT)做成模板,固定格式和核心框架,每次只需填充内容。例如,会议纪要模板可以包含“会议主题、参会人、待办事项(负责人+截止时间)、争议点”;
-建立“问题库”:把高频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整理成手册,比如客户常问的10个问题、工作中常遇到的5个技术故障,下次遇到直接套用;
-批量处理同类任务:把性质相似的工作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处理,比如“上午10点集中回复邮件”“每周三下午集中对接跨部门需求”,减少任务切换带来的时间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