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但也不得不在现实的“胁迫”之下,把车队核心位置转移到陈向北身上。
毕竟只有成绩,才是一支车队在F1围场立足的根本!
可能是受到陈向北的刺激,赛道上小林崇智选择放手一搏,他的圈速提升同样巨大,跑进了1分59的范畴。
最终定格在1分58秒941,仅比陈向北慢了0.5秒。
要知道这个时候赛道交通状况更加恶劣,慢车太多全速推进不仅仅有挡车的障碍,甚至于还有撞车的风险。
小林崇智能开出这个圈速,证明他的天赋确实很高。
同时这算是给陈向北提了个醒,那便是自己上辈子F2级别的车手水准,放在这个时代亚洲低级别赛事里面,可以说堪称碾压般无敌存在。
就如同小林可梦伟那样,完全称得上亚洲天才少年。
但是放在欧洲这个天才泛滥的区别,很多未来的F1车手或者FE冠军,他们从卡丁车阶段算起,同样有着十来年的职业赛事基础。
单论职业时长,并没有落后陈向北多少,甚至稍微领先!
哪怕小林崇智这种历史籍籍无名的存在,你也不知道他从几岁就开始练习卡丁车,会不会突然潜力爆发,只能说不容小觑。
……
超梦车队全员离场返回基地,ART车队维修站内的团队成员,正集体围在笔记本屏幕面前了,观看着DV机拍摄下来的练习录像。
比赛工程师托德最初想法,是录制车手维尔涅的跑圈,然后晚上逐帧分析找出不足的地方排位赛改正。
结果看见了陈向北的计时圈,他就顺带给拍了下来。
这个时代DV画质不高,再加上拍摄距离又远,无法清晰的看到陈向北走线细节。仅能从过弯轨迹上面,隐约判断出这辆13号赛车速度很快!
不过说实话,除非做到比赛转播那样圈速实时对比,否则赛车快一秒慢一秒,肉眼很难直观感受出来。
毕竟放在两分钟左右的单圈里面换算,快一秒提升比例不到百分之一,人眼又不是什么机器,哪能做到每个弯道零点几秒的精确识别?
但ART车队能培养出这么多位F1车手,自然有自己的两把刷子!
既然直观判断不出来,那就拿几个不同车手在同一个弯道的录像,用软件进行轨迹对比跟速度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大致的快慢。
只要陈向北能跑的比ART车手过弯还快,就意味着这个中国小子速度很惊人!
“FUCK,T9弯中国车手北的过弯轨迹,居然做到了跟汉密尔顿重叠?”
“T4弯的走线,感觉北的走线比维尔涅还好。”
“T7弯道,中国新人用了U型走线,而不是更简单的V型走线,这对循迹刹车的水平要求很高!”
ART车队工程师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陈向北过弯特征,每个人脸上都浮现出惊诧。
由于距离缘故,DV机只能拍到较近这一侧的弯道走线,较远的那侧过于模糊就连电脑都分析不出来。
可单单半边赛道走线,就已经彰显出陈向北车技惊人。
很多人脑海浮现出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个家伙到底怎么冒出来?
中国目前赛车基础,不可能培养出顶尖方程式车手。日本那边就算有着完整赛事体系,整体实力依旧落后欧洲一大截。
本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