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识,明于治乱之道”,在牧野之战中指挥周军大败商军,为武王灭商立下汗马功劳;毕公高、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等贤臣,则分别在政务管理、物资筹备、外交联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太颠、闳夭、散宜生曾冒险从商纣王手中救出周文王,为兴周大业保留了核心力量;而孔子提到的 “有妇人焉”,据后世注解多认为是武王之母太姒或王后邑姜,太姒以 “仁孝” 之德辅佐武王,邑姜则在后宫治理与教化方面贡献力量,二人虽为女性,却以贤德与智慧成为乱臣团队的重要一员。
这十位乱臣,如同武王的 “十大支柱”,在伐纣兴周的过程中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太公望领兵破敌,周公旦、召公奭谋划政务,太颠、闳夭筹备物资,太姒、邑姜以德化人。正是依靠他们的共同努力,武王才能 “三分天下有其二”,最终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建立周朝,并推行 “德治”,让百姓从商纣的暴政中解脱,实现 “天下归心” 的治理局面。此时的 “贤臣”,不仅是新王朝的建立者,更是新秩序的构建者,他们的能力与品德,直接决定了新王朝的治理水平。
(三)“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盛世背后的人才稀缺
孔子为何感叹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因为舜的唐虞时代与武王的周初时代,是上古至周初少有的 “贤臣汇聚” 的盛世 —— 舜有五臣定天下,武王有十乱臣兴周朝,这样的人才规模与质量,在当时极为罕见。但即便如此,孔子仍敏锐地指出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暗示即便在盛世,男性贤臣的数量依然有限,进一步凸显 “才难” 的现实。
为何 “才难”?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教育资源稀缺,上古至周初的教育主要局限于贵族阶层,平民几乎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基数极小;二是选拔渠道狭窄,当时的人才选拔多依赖 “举荐制”,需依靠君主或贵族的发现与举荐,许多有才能的平民难以被发掘;三是治理需求严苛,当时的贤臣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能力(如治水、军事、政务),还需兼具高尚品德(如仁、孝、公、廉),“德才兼备” 的标准让人才筛选更为严格。正是这些因素,让 “贤臣” 成为稀缺资源,即便在唐虞、周初这样的盛世,也难以大规模涌现,这也正是孔子发出 “才难,不其然乎” 感慨的深层原因。
二、解析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贤臣治国的核心逻辑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 “贤臣治国” 的核心逻辑 —— 君主的品德与愿景需通过贤臣的能力与实践落地,贤臣的 “专才” 与 “协同”,是实现 “天下治” 的关键。这种逻辑,不仅适用于上古时代,更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范式。
(一)“臣专其责”:专业能力是贤臣的核心价值
舜的五位贤臣,最大的特点是 “各专其责、各有专长”—— 禹善治水、稷善农耕、契善教化、皋陶善司法、伯益善资源管理,他们每个人都是所在领域的 “专家”,能够精准解决该领域的治理难题。这种 “臣专其责” 的模式,打破了 “君主万能” 的误区,让治理从 “君主一人决策” 转向 “贤臣各展所长”,极大提升了治理效率与质量。
1. 禹:治水专家的 “问题导向” 治理
禹的核心价值在于他的 “治水专业能力”。当时的洪水问题是上古时代最严峻的民生危机,尧曾任命禹的父亲鲧治水,鲧采用 “堵” 的方法,九年而不成,反而导致洪水泛滥更甚。禹接任后,并未盲目沿用旧法,而是通过 “实地考察” 掌握洪水规律,提出 “疏” 的治水理念 ——“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走遍天下勘察地形,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他的治理不是 “拍脑袋决策”,而是基于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 “问题导向” 治理,最终成功解决了困扰上古社会多年的洪水问题。这种 “专业能力解决专业问题” 的模式,是贤臣价值的核心体现 —— 君主即便有解决问题的意愿,若缺乏专业能力,也难以落地,而贤臣的专业能力,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2. 皋陶:司法专家的 “公正导向” 治理
皋陶的核心价值在于他的 “司法专业能力” 与 “公正理念”。上古时代,社会秩序混乱,部落间的冲突与个人间的纠纷频发,亟需一套公正的司法体系来规范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