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三个答案看似不同,实则根据提问者身份 “无隐”—— 孟懿子为卿大夫,需知礼;孟武伯年轻,需知关爱;子游为士,需知敬。
这种 “隐答案显方法” 的教学,看似 “有隐”,实则将 “渔” 而非 “鱼” 无保留地给予,正如《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周游途中的 “情境式无隐”。在卫国见 “庶矣哉”(人口众多),孔子与冉有、子路讨论 “富之”“教之” 的治理步骤(《论语?子路》),他让冉有算 “每亩增产几斗能富”,让子路想 “教什么内容”,自己则在旁记录,像个普通参与者。
在郑国与弟子失散,独自站在东门,被人形容 “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子贡找到他时,他正蹲在墙根吃干粮,闻言大笑:“然哉!然哉!” 用自嘲展示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豁达。后来子张在陈国遇到困境,想起夫子的笑,便也笑着应对,竟意外化解危机。
这些真实情境中的言行,比课堂讲授更具冲击力,子贡后来总结:“夫子的‘无隐’,藏在颠沛流离里,显在日常应对中。就像雨水,落在田里就滋润庄稼,落在路上就洗净尘埃,无处不与,却不刻意。”
对待弟子错误的 “坦诚式无隐”。冉有 “为季氏聚敛”(《论语?先进》),孔子当众宣布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不掩饰愤怒 —— 那天他把冉有送来的绸缎扔在地上,说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非吾徒也”(《论语?先进》)。
宰予 “昼寝”(白天睡觉),他直斥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不虚伪宽容。但事后又找宰予谈话:“吾言过矣,汝夜读过劳,昼寝何错?”(《孔子家语?弟子行》)这种 “先斥后慰” 的坦诚,比 “和稀泥” 的 “隐恶” 更具教育意义。
有次子羔任费邑宰,孔子说 “贼夫人之子”(耽误人家孩子),认为他学问不足。子羔后来政绩卓着,孔子便在弟子面前说 “吾谓子羔不能,今观之,吾过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种 “错则改之” 的坦诚,让弟子明白 “原则问题无隐瞒,错误面前不遮掩”。
六、历史回响:无隐之教的传承谱系
颜回的 “不违如愚”,是 “无隐” 的最佳接收。《论语?为政》记载他 “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表面上对孔子的话无异议,实则完全吸收并延伸。
有次孔子讲 “克己复礼”,颜回退而践行,“三月不违仁”,吃饭时都想着 “非礼勿动”。孔子说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这种 “隐于行显于思” 的学习,证明 “无隐” 需要双方配合 —— 教师敞开心扉,学生敞开心灵,就像琴瑟和鸣,缺一不可。
孟子的 “引而不发”,继承 “无隐” 的教学智慧。《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像射箭时拉满弓不射出,让弟子体会发力的要领。他与告子辩论 “性善”,不直接否定 “性无善无不善”,而是通过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的比喻引导(《孟子?告子上》)—— 水不分东西,但总往低处流,人性本善亦如此。
有次弟子问 “如何治国”,孟子不直接讲 “仁政”,而是带他们去见邹穆公,见百姓 “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回来后才说 “此无他,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这种 “隐结论显逻辑” 的方法,与孔子 “绘事后素” 的问答一脉相承。
陶行知的 “生活即教育”,是 “无行而不与” 的现代诠释。他主张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晓庄师范时,与学生一起种田、做饭,用 “自己动手” 展示 “手脑并用” 的理念。有次割稻子,学生嫌累,他不说 “要勤劳”,而是比赛 “谁割得快又不伤禾根”,输的人去挑水。
面对学生 “如何教农民识字” 的疑问,他不空谈理论,而是带着学生 “编千字课,走村串户”—— 见农民卖菜,就教 “菜”“钱”;见妇女织布,就教 “布”“线”。这种 “做中教” 正是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的当代实践,证明 “无隐之教” 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