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殛之”,他的军队人数远少于夏桀,却因 “德” 得到诸侯支持,最终以弱胜强;周文王 “阴行善”(《史记?周本纪》),诸侯有矛盾都来请他评判,“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不用一兵一卒就赢得人心。孔子熟知这些历史,故相信 “桓魋之武力” 终不敌 “自身之德行”。
孔子的 “如予何” 不是轻视危险,而是 “临危不乱”。《论语?乡党》记载他 “迅雷风烈必变”,遇到炸雷狂风会改变神色,说明他重视危险,但 “危而不惧”(《论语?子罕》)。在陈国绝粮时 “从者病,莫能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他仍 “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这种在困境中保持常态的能力,是 “如予何” 的底气 —— 武力能威胁生命,却不能改变德行,就像大火能烧毁书籍,却烧不掉书中的思想。
有一次,子路问 “君子尚勇乎?” 孔子答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对比 “匹夫之勇” 的鲁莽,更显 “如予何” 的智慧。子路 “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主张 “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河),这种勇气没有德行支撑,只会惹祸;而 “桓魋其如予何” 的自信基于 “义”,是 “义之勇”(《礼记?聘义》),这种勇气有德行支撑,故 “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就像盾牌不是靠厚度,而是靠材质取胜。
四、德与命:儒家的信仰维度
孔子的 “命” 不是宿命论,而是 “客观限制与主观努力的结合”。《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承认生死富贵有客观限制 —— 就像人不能决定自己的身高肤色;但 “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德行实践由自己掌控 —— 就像人能决定自己的善恶。“天生德于予” 是 “命”(使命),“桓魋其如予何” 是 “尽人事”,二者构成 “知命而不宿命” 的态度,正如《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君子在平安时做好准备等待命运安排,小人却冒险求侥幸。
“德配天命” 的核心是 “德行与使命的统一”。《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的运行刚健不息,君子的德行也应如此,故能 “与天地合其德”。孔子周游列国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正是 “德配天命” 的实践 —— 明知困难仍践行使命,因相信德行与天命一致。就像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他的德行总是朝着天命的方向。
历史上 “德不配命” 的教训让孔子警惕。《论语?季氏》“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鲁国政权旁落是因 “失德”—— 鲁桓公、庄公等君主 “失德”,导致权力被季氏等大夫夺走。故孔子强调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德行是 “配命” 的前提,无德则 “天命不佑”,就像船没有舵,无法在天命的海洋中航行。
对比墨家 “非命” 与道家 “安命”,更显儒家 “知命” 的积极。墨子《非命》反对宿命,主张 “强力从事”—— 认为人只要努力就能改变一切,这种观点忽视了客观限制;庄子 “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被动接受命运 —— 遇到不公也不反抗,这种观点缺乏主观努力。而孔子 “知命” 是 “尽人事听天命”—— 既努力践行德行,又接受客观结果,这种平衡使儒家信仰兼具现实性与超越性,就像农民既要辛勤耕种,又要接受天气的安排,但不会因此不耕种。
五、孔子的生死观:超越恐惧的从容
孔子对死亡的态度是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注重现世的德行实践而非死后世界。当季路问 “事鬼神”,他答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问 “死”,答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种态度不是回避,而是分清主次 —— 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好地基,人生要先活明白,再谈死亡。
面对桓魋的死亡威胁,他关注的是 “道之不行” 而非 “身之不存”。《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晚年叹 “吾道穷矣”,是因理想未实现,而非恐惧死亡。当看到 “西狩获麟”(鲁哀公十四年捕获麒麟,被视为不祥),他 “反袂拭面,涕沾袍”(《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哭的是 “吾道穷矣”,这种 “重道轻死” 的态度源于 “天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