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横向对比了一下,假如老谋子或陈凯哥这样的大导演,需要这些最新设备的话,厂家肯定是很乐意让他们用的,毕竟这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的影响力。
但是,买设备的费用那绝对是要掏的。
嗯,或许会打个九五折
这还只是一方面。
张奇看了看不远处那架机身长2.8米,翼展3.98米的“庞大”无人机,心里说不出的复杂。
据说这架无人机最大平飞速度250公里/小时,续航时间3小时,最高飞行高度达3000米,智能化水平居全国首位,控制精度与可靠性超过国际同类產品……
张奇不知道这架明显为了拍摄而特意改装过的无人机,是否真像介绍里那么厉害。
他只知道,这架无人机改装前叫做“刀锋”,是由航天科工三院津卫某所自主研发的多用途无人机,歷经5年研製,听说2009年也就是今年才会投入使用。
公开的消息是,这款无人机会在今年5月份才会公开试飞,也就是说,目前这款无人机还没公开试飞呢。
想想吧,还没公开试飞的无人机,主要用於航拍、森林防火、石油管线巡查、地质测绘、海洋搜救及电力巡线等场景的“军工”无人机,现在经过改装后,出现在了这里……
这怎能不让人震撼呢
航拍用无人机……目前还是非常新鲜的词。
张奇虽然35岁了,但也算是北电的年轻老师,在央视还有些关係,对於目前影视拍摄的前沿还是了解一些的。
今年是出现了影视航拍用的多旋翼无人机,以飞控系统为核心技术,主要实现基础飞行控制和gps悬停功能。
张奇又看了一眼在那架“大型”无人机旁边的几架“迷你”无人机。
那是四旋翼无人机,虽然也可以用於航拍,但续航小於15分钟,抗风能力弱,负载不足,无法满足影视剧组长时间、复杂环境拍摄需求。
並且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无法满足电影级防抖要求,画面抖动严重,仅適用於远景。
目前影视行业航拍的主流选择,还是改装直升机搭载陀螺仪云台。
张奇不太清楚那架“刀锋”改装的无人机是否解决了防抖问题,但按照参数来说,很明显解决了续航、抗风、负载的问题。
不考虑防抖的话,是能够满足影视剧组长时间、复杂环境拍摄需求的。
张奇这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已经熟悉了《舌尖》的拍摄方案。
无人机主要跟拍松茸运输,有个5分钟穿越3公里的画面,来直观展现科技如何缩短“从山林到餐桌”的时空距离。
这属於远景拍摄,防抖问题也就可以忽略了。
对张奇来说,航拍是很“新鲜”的经歷——在此之前,国內的纪录片几乎不可能为了一档美食纪录片会动用直升机航拍松茸的运输的。
所以这个“科技展现”,等纪录片播出时,张奇相信,绝对是让人惊讶和震撼的。
凌晨三点,曹阳带著“大部队”,架好摄影机跟隨松茸这一节美食的主人公,村里的一对母女徒步20公里进入原始森林,跟拍她们采松茸的“日常”。
纪录片虽然是记录真实,但演绎的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也是纪录片的一种。
很明显,剧组不可能真跟著她们母女徒步20公里的,等拍够需要的素材……然后上车,开车带著她们母女去今天的目的地。
当然,所谓的目的地,也是事先踩好的点,剧组几十口人,外加那么多设备,不可能真跟著那对母女漫无目的的在原始森林里寻找松茸的。
曹阳边拍摄边给剧组的人,尤其是几个分集导演强调,《舌尖》跟传统纪录片不同,是以人物比如这对母女作为敘事核心,串联採集、分级、交易全链条的。
在找到松茸后,用微距镜头记录拨开腐殖土、轻提菌柄的细节动作,突出“精灵般食物”的珍贵感。
还会通过水下镜头,展现松茸与松树根系的共生关係,用延时摄影记录菌丝生长过程,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目的。
曹导还特意用镜头拍摄了“采大留小”“回填菌丝”等传统规则,並且还对用“覆盖松针保护菌丝”的细节做了特写。
並向剧组的人强调,文化隱喻一定要做到位,用“覆盖松针保护菌丝”的细节,隱喻人与自然“取一留一”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处精神。
这也是《舌尖》极其重要的一点。
松茸的拍摄过程,让剧组和分集导演们大致了解了拍摄的目的、主次侧重点以及人文的重要性。
而后,曹阳又带著剧组去了诺邓,诺邓也是滇南的,是大理州云龙县的,这次拍摄的是诺邓的火腿。
在拍摄诺邓火腿前,曹阳跟剧组强调了两个词:千年盐井、时间沉淀。
有了这两个词,各个分集导演结合曹阳拍摄松茸的情景,都有了自己的猜测和想法。
这也是曹阳特意这样引导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分集导演將来拍出的东西,符合自己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