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日,我军粮草的问题才能早一日的解决。”
“我军第二个隐患便是,兵力上的对比......”郭白衣伸出两根手指,继续说道。
“兵力上的对比?......此话何意啊,白衣觉得我军现在兵力还是不如沈济舟多么?沈济舟连吃败仗,主力人马溃败,兵力人数上,我军早已扭转了原来的劣势了啊!”萧元彻有些不解道。
“主公说得不错,但是,我军兵力所谓的优势,是不分兵的总兵力!”
“不分兵的情况下,我军的兵力人数自然比沈济舟多,但是,为了加快战局,我军不得不分兵出来一路,攻伐青燕二州,这样,我军的兵力便会分散不少,直攻渤海城的人马,也会少上不少啊......”郭白衣解释道。
郭白衣顿了顿道:“据我观察和计算,沈济舟一路败回渤海城,一路之上收拢残兵,的残兵近四万,后又一路从各城池调兵入渤海,又得兵五万余,再加上渤海城中原来的兵力,如今沈济舟可用之兵,当约有十二万众......”
“额......竟然有那么多啊!......既然如此,沈济舟完全有迎战我军的资本啊,为何他还选择一直龟缩在渤海城中,等待我军前来呢?就算我军连克他沈济舟诸多关隘,到现在最后一道大关隘天门关也被我军攻占,渤海城相当于门户洞开了,他沈济舟竟然能手握十几万大军而按兵不动,为何他不来援救呢?”萧元彻十分不解道。
郭白衣淡淡一笑,似乎早就看穿了这一切道:“沈济舟之所以选择手握十二万大军按兵不动,在渤海城等着咱们,其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是,他显然在之前已经被我军打怕了,这十二万大军,是他好不容易才凑出来的,可以说是整个渤海最后的可用之兵了,若是他带着这十二万最后的兵力主动前来与我军交战,一则怕我军沿路埋伏,搞得他狼狈不堪,到与我军对垒之时,士气和战力还能有几何呢?所以,他保守不出渤海城,也是保存实力的选择......”
“第二个原因,就是粮草的问题,沈济舟的粮草,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在渤海城中,而另一半则在麒尾巢,可是麒尾巢被我军一把火烧了,我军还因此获得了客观的粮草补给,沈济舟唯一可用之粮草只在渤海城中了......所以他不敢贸然带大军主动出击,否则一旦粮草再出问题,他的大军甚至他这个大军的统帅都有可能有来无回......”
“第三个原因,其实沈济舟在赌!......“
“赌?他在赌什么?......”萧元彻颇有兴趣地问道。
“沈济舟是在赌我军攻克天门关之后的行军路线......到底是分兵还是不分兵......他在赌,我军不分兵,一鼓作气,集中所有兵力直捣渤海城!”郭白衣道。
“一旦我军不分兵,直捣渤海城,那沈济舟便可以依靠大量的粮草和生力军,以逸待劳,等待与我军决战,而这一战,孰胜孰败,却是难以预料的......一旦我军久攻渤海城而不下,那他便可拖住我军,然后调集左翼青燕两州的剩余兵力,到时候与渤海城主力军前后夹攻我军,这样的话,他甚至极有可能逆转战局......”
郭白衣思路清晰,说得有理有据。
“嘶......白衣慧眼如炬,一番话,拨云见日啊!”萧元彻吸了口冷气道。
“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军久攻渤海城而难克之上啊,他就不怕咱们万一攻下了渤海城,那青燕二州的合围兵力自然就不值得一提了啊......”萧元彻又道。
“不不不......渤海城不被咱们集中全军力量攻下自然是沈济舟最希望的看到的,可是退一步讲,就算我军攻下了渤海城,也要费一番周折,到时候沈济舟大可以在渤海城被攻下之前,突围而走,那时候青燕二州还在他的手上,他大可以利用这两个州,与我军继续对抗啊......所以,退路他是想好的!”郭白衣道。
“对!.....对!”萧元彻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