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鱼肚白刚刚在东方晕染开,几声零星的鸡鸣便扯开了古乡村的宁静。
村道上还弥漫着湿润的雾气,江奔宇、覃龙、何虎三人一人推着一辆,那擦得锃光瓦亮的“二八大杠”
出了院门。
车龙头上挂着各自的粗布挎包,随着轮胎碾过铺着薄雾水的土路,出“咯吱咯吱”
的轻响。
“呼——这早上雾水天,还真有点凉!”
何虎摸了摸头上粘上的水雾,哈出一口气,嘴里抱怨着,脸上却满是干劲。
“冷点好,脑子清醒!
山里的猎物更多”
覃龙紧了紧衣领,稳重地接话道。
江奔宇没吭声,目光沉静地望着前方延伸的村道,思绪似乎早已飞到了镇上。
路过古乡村和黄皮村的交界处,那片杂草丛生、只立着几块界石的荒地时,三人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车。
这正是村长批给覃龙和何虎建新房子的宅基地——蛤蟆湾附近庙洞。
“虎子,龙哥,是这地方吧?地方到了!”
江奔宇率先推着车走到空地中央。
晨光熹微中,这片缓坡显得格外开阔,视野越过路对面起伏的田垄,依稀能望见更远处去三乡镇的道路。
背风向阳,位置确实绝佳。
何虎放下车,用脚踢了踢一块凸起的石头,又大步地丈量起来,声音洪亮地比划着:“老大!
龙哥,你看这边!
起个五间大瓦房,前面留个大院,种两棵树,再砌个猪圈、鸡棚!
离你家近,放个响屁你那边都能听见!
哈哈!”
覃龙则沉稳许多,他从地面上捡起一根树枝,掰断留下一截大的,扔掉一头小的,然后蹲在地上,一边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画出几条线,一边认真地说:“老大,我和虎子合计过了。
正屋得坐北朝南,我们俩家都是独院,边上挨着在一起。
起两间偏房,一间做灶房和吃饭的地儿,一间堆杂物、农具。
院子得足够大,孩子们跑得开,农忙时还能晒谷子…”
他抬起头,眼中带着期盼,“你觉得…成不?”
江奔宇环顾四周,想象着红砖青瓦拔地而起的样子,满意地点点头:“成!
就得这么弄!
这地方挑得好!
院墙也别用篱笆,砌起来,踏实!
钱的事不用担心,有我兜底!”
他拍了拍腰间的挎包,里面装着的,是改变他们生活的底气。
三人又兴致勃勃地讨论了许久房子的布局细节,直到阳光驱散了薄雾,才跨上自行车,朝着三乡镇的方向疾驰而去。
通往镇上的土路渐渐热闹起来。
骑车的、推独轮车的、挑着担子的、挎着篮子的…都是赶早集的乡亲。
箩筐里装着新鲜还带着露水的青菜、几枚小心翼翼的鸡蛋、攒下的一点花生芝麻;篮子里可能是纳好的鞋底、几只扑腾的鸡鸭。
偶尔有装满货物、喷着黑烟的拖拉机突突驶过,卷起一阵黄尘,引得路人纷纷掩鼻侧身避让。
空气中飘荡着赶集特有的、混杂着泥土、牲畜和汗水的味道。
抵达三乡镇,喧闹的人声和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
国营早餐店里排着长队,三人挤进去,花了一毛钱和一斤粮票,一人囫囵吞了一大碗飘着葱花的阳春面和两个粗瓷大馒头,这才算把身上的寒气彻底驱散。
抹了抹嘴,他们便按着打听好的方向,来到了镇上大工厂之一——三乡纺织厂。
厚重的大铁门紧闭着,只开了边上的小门。
门卫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头,带着审视的目光上下打量着衣着普通、风尘仆仆的三人,特别是那几辆崭新的自行车。
“喂!
找谁?”
门卫的声音带着警惕。
江奔宇脸上堆起和煦的笑容,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大爷,您好!
麻烦您了,我们来找食堂部的华主任。”
他没立刻提何虎,直接点明目标。
“你们什么人?找华主任什么事?”
门卫的眉毛拧着,显然没那么好糊弄。
这年头,国营大厂的门卫,可不是摆设。
江奔宇没多言语,径直从胸口的内兜里,掏出那张折痕明显、边缘都磨起了毛的介绍信,递了过去:“您看看这个,华主任给我们的。”
门卫接过那张轻飘飘却沉甸甸的纸片,仔细地辨认着介绍信上面的字迹和鲜红的公章,眼神里的警惕才稍稍褪去。
他点了点头,把介绍信还给江奔宇,打开了小门:“进吧,食堂在左边第三幢平房,红砖墙那个,别乱跑啊!”
穿过厂区,空气中弥漫着棉絮和机油混合的独特气味。
巨大的机器轰鸣声隔着墙壁闷闷传来。
食堂部在厂区相对偏僻的一角,此刻过了早饭点,比较安静。
说明来意后,一个穿着沾着油渍白围裙的女工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