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贯注,身体前倾,右手向后伸出,做好了接棒的准备。
接力棒顺利交到江韵华手中!他握紧接力棒,瞬间发力,像一道白色的闪电射了出去。他的跑步姿势说不上非常专业,但充满了青春的爆发力和拼劲。弯道,直道,他的速度越来越快,接连超过了前面一名对手,将名次提升到了第二!
许清瑶在场边跟着他的节奏小跑了几步,双手紧握在胸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脸颊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当江韵华在最后冲刺阶段,凭借顽强的毅力几乎与第一名并驾齐驱,最终以微弱的劣势第二个将接力棒交到第三棒队友手中时,许清瑶忍不住跳了起来,和其他同学一起大声欢呼。
江韵华交棒后,体力消耗巨大,双手撑着膝盖,在跑道边上大口喘着气,汗水顺着额发滴滴答答地落在红色的跑道上。许清瑶立刻从志愿者那里拿了一瓶水和一条湿毛巾,穿过人群跑到他身边,将水递给他,又很自然地用毛巾帮他擦去顺着脸颊流到脖颈的汗水。江韵华起初有些不好意思地想躲闪,但看到许清瑶一脸坦然和专注,便乖乖站着不动了,只是接过水瓶猛灌了几口,喘息稍定后,抬头看向许清瑶,眼睛亮得惊人,带着运动后的兴奋和一点点求表扬的意味:“怎么样?没掉链子吧?”
“超常发挥了!追回来那么多!”许清瑶笑着,毫不吝啬她的夸奖,眼神里带着光。两人相视而笑,周围喧嚣的人声和广播声仿佛都成了背景音。
林雪萍站在不远处,看着这对年轻人之间流畅而默契的互动,心中一片柔软。她想起多年前,自己也曾在类似的运动会上,为那个在跑道上挥洒汗水的少年揪心、呐喊。时光荏苒,如今她站在场边,看着弟弟和那个优秀的女孩,仿佛看到了某种熟悉的青春轨迹在延续。她悄悄用手机拍下了这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一幕,发给了正在工作的江明华。附言很简单:“咱家弟弟,表现不错。旁边的小姑娘,功不可没。”
江明华的回复很快过来,是一张照片。照片背景是一个略显凌乱的设计工作室,巨大的绘图板上铺着建筑草图,旁边散落着模型材料。江明华本人没有出镜,只拍了他握着咖啡杯的手,以及图纸一角——那是一个社区公园的景观桥设计雏形,线条流畅优美。“我们也在进行另一种“接力”。”他附言道,“刚完成一稿,头脑风暴接力中。晚上去接你?想你了。”
看着照片和文字,林雪萍仿佛能想象出江明华在那充满创意和木料香味的环境里,与同事们讨论、修改方案的样子。他的“接力”是灵感与专业的传递,是构建美好空间的努力。而她的“接力”,是知识与关怀的传递,是守护成长的历程。两种不同的“赛场”,却有着相似的专注、付出与期待。而连接他们彼此的,是日常生活中这些细碎的分享和思念。
她回复了一个微笑的表情:“好。等你。”
运动会仍在继续,热烈的气氛持续升温。班级团体总分榜上的名次不断变化,广播里捷报频传。林雪萍作为裁判和班主任,穿梭于不同的比赛场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为学生们加油鼓劲。她的身影干练而从容,成为了许多学生安心依靠的对象。
夕阳开始西斜,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操场上的喧嚣渐渐平息。大部分比赛项目都已结束,学生们开始整理物品,打扫班级大本营的卫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激烈竞争过后松弛而满足的氛围。
林雪萍刚协助体育组老师整理完最后一批器材,感到一阵疲惫,但心情却因为这一天的阳光、汗水和青春呐喊而格外舒畅。她走向教工休息区,准备拿自己的东西。远远地,又看到了江韵华和许清瑶。
他们并排坐在空旷的看台台阶上,背影被夕阳拉得很长。运动会已经结束,许清瑶身上那件属于江韵华的班服外套还没有脱下。两人似乎都在看着远处被霞光染红的教学楼顶,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江韵华手里拿着一片香樟树的叶子,无意识地转动着。许清瑶则微微侧着头,像是在倾听风的声音,又像是在享受这份喧闹后的宁静。那件宽大的外套衬得她身形更加纤细,晚风拂动她的发丝和百褶裙的裙摆。
一种无需言语的安宁与默契笼罩着他们。那不仅仅是学业上的互助,也不仅仅是运动场上的加油,更像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青春期的陪伴与懂得。林雪萍停下脚步,没有上前打扰。她只是静静地看了几秒,将这落日熔金中美好的剪影刻入脑海,然后微笑着转身,悄然离开。
她回到办公室,简单收拾了一下。手机响起,是江明华的电话,说他已经到校门口了。林雪萍拎起包,走出办公楼。绚丽的晚霞铺满了大半个天空,校园里的路灯尚未点亮,一切都沉浸在一种朦胧而温柔的光线里。
校门口,江明华的车安静地停在路边。他倚在车旁,大概是刚结束工作,身上还带着些许淡淡的木屑和绘图墨水混合的味道,眉眼间有倦色,但看到林雪萍走出来时,立刻站直身体,脸上绽开温暖的笑容,朝她伸出手。
林雪萍快步走过去,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手放入他的掌心。“累了吧?”他接过她的包,为她拉开车门。
“还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