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省美术馆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空气里混合着颜料、新打印的展板油墨以及淡淡的花香——入口处摆放着庆贺全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成果展隆重开幕的花篮。展厅内人头攒动,来自各校的师生、专家评委、媒体记者以及关心教育的市民们穿梭在一个个设计新颖、构思巧妙的展位之间,不时发出赞叹或提出疑问。
穿着合身校服、胸前别着“参赛选手”证件的许清瑶,正站在他们学校的展位前,落落大方地向一位前来观摩的大学教授介绍她和团队(主要是她和江韵华)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校园微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少女身姿挺拔,嗓音清越,逻辑清晰,配合着展板上那幅荣获“最佳视觉设计奖”的、极具未来感和科技感的动态示意图,她的讲解引人入胜,自信的光芒让她本就出众的容貌更加耀眼。
江韵华站在展位侧后方稍微靠一点的位置,手里拿着备用的详细数据资料册,目光大多数时候都落在许清瑶身上。他今天也难得地穿得正式了些,是林雪萍老师提前提醒过的“稍显精神的”衬衫和休闲长裤,让他褪去了几分平日里的随意,多了些清俊沉稳。当许清瑶讲到关键的技术难点或者创新点时,他会适时地补充一两句数据或原理,言简意赅,与她的宏观阐述相得益彰。他的存在,像是一个稳固的基石,默默支撑着她在台前的闪耀。
“……所以,我们这个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低成本、高精度和实时联动反馈,不仅可以应用于校园绿化养护、节能管理,理论上也可以扩展到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环境监测……”许清瑶做完最后总结,微微欠身,对教授的聆听表示感谢。
教授眼中满是欣赏,连连点头:“非常好!想法新颖,设计完整,尤其是这个可视化界面,非常友好。两位同学配合默契,未来可期啊!”他又问了几个技术细节,才满意地离开,去往下一个展位。
人潮暂时稀疏了一些。许清瑶轻轻吁了口气,连续一个多小时的讲解让她脸颊泛着健康的红晕,鼻尖也沁出细密的汗珠。她下意识地抬手用手背擦了擦。
“给。”一瓶拧开了瓶盖的矿泉水适时地递到她面前。江韵华的声音依旧带着点他特有的、似乎对什么都漫不经心的调子,但动作却无比自然。
许清瑶接过,仰头喝了几大口,清凉的水滋润了有些干涩的喉咙。她侧过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江韵华,压低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和一点点寻求确认的意味:“喂,我刚才讲得怎么样?没卡壳吧?那个教授好像很认可我们的想法?”
江韵华看着她像只等待夸奖的小猫似的表情,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笑意,语气却还是平平的:“马马虎虎吧,比昨天排练时强点,至少没把‘传感器’又说成‘传感器’。”
“江韵华!”许清瑶瞬间炸毛,羞恼地瞪他,举起瓶子作势要打他。这家伙总是有本事在她最高兴的时候泼点冷水,但偏偏……她心里知道,他其实是在用他的方式肯定她,只是那张嘴不肯老实承认。
江韵华轻松地割开她没什么力道的手,嘴角微微上扬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行了,校花大人,注意形象。那边好像又来了一拨参观的,像是隔壁实验中学的。”
许清瑶立刻收敛了表情,恢复成端庄优秀的模样,只是趁人不注意,还是飞快地瞪了江韵华一眼。江韵华假装没看见,将目光投向新来的参观者,神情也认真起来。
展厅的另一角,林雪萍正陪着几位校领导和学科组长巡视本校的各个参展项目。她今天穿了一套浅杏色的职业套装,既不失教师的庄重,又衬得她肤色愈发白皙,气质温婉。作为生物教研组的年轻骨干,同时也是江韵华的班主任,她自然格外关注自己学生的表现。
看到许清瑶和江韵华配合默契、应对自如的样子,尤其是他们那个展板还额外获得了最佳视觉设计奖,林雪萍眼中流露出由衷的欣慰和骄傲。她低声向身旁的教导主任介绍着这个项目背后的付出,以及两位同学在合作中展现出的互补与成长。
“林老师带班有方,学生们都很出色。”教导主任赞许地点点头,目光扫过展台前那对引人注目的少年少女,又若有所指地笑了笑,“年轻真好啊,这种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努力的经历,很难得。”
林雪萍微笑着附和,心里却因为主任那句意有所指的话微微一动。她不由得想起昨晚,在江明华那个位于老城区改造项目旁临时租用的小工作室里……
------
昨晚,江明华的工作室。
说是工作室,其实是由旧仓库改造的一个大开间,层高很高,裸露着原始的混凝土梁柱,充满了粗犷的工业感。一面墙是巨大的落地玻璃,可以望见远处施工场地上夜间的点点灯火。另一面墙上则密密麻麻钉满了各种建筑草图、结构图、效果图和现场照片。房间中央是一张巨大的、堆满了图纸、模型材料、笔记本电脑和各式绘图工具的工作台。
林雪萍到的时候,江明华正俯身在工作台前,对着一张铺开的大幅硫酸纸,用绘图笔仔细地勾勒着一条复杂的曲线。台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