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晟年近五十,鬓角微霜,仍每年出行巡查。有人劝他歇息,他说:“我走得慢,但必须走。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读不起书,还有一户人家吃不上饭,我的脚步就不能停。”
某年春,他再访庐陵。沈知意已任知府,政声卓著。她带他去看当年吴铁根的家。土屋已改建为两层小楼,门前晒着竹器,院中孩童嬉戏。吴铁根拄拐而出,老泪纵横:“我妻若在,该多好。”
赵晟握住他的手:“她看见了。这世间每一点光,都是他们换来的。”
回京途中,他途经当年出发的城门。那日送行的人群早已散去,唯有石板路上,依稀可见车轮碾过的痕迹。他下车步行,走过那段霜路,抬头望去,明理书院的铜铃在风中轻响,一如往昔。
夜宿驿站,他提笔写下最后一则巡游笔记:
>“我曾以为,治国需雷霆手段,需雄才大略。如今方知,真正的力量,藏于那些默默改账册的书吏、深夜备课的先生、敢说真话的孩子,以及每一个不愿再沉默的普通人。
>江山非打下来就能守住,唯有不断倾听、修正、前行,才能让制度真正活起来。
>我不是救世主,只是个赶路人。
>而这条路,永无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