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哗然。
盲童淡然一笑:“我不问您,我问这殿中所有人。”
他转身,面向百官,朗声道:
“第一问:诸位大人,你们今日所行之事,可曾对得起当年寒窗苦读时,心中那个立志为民请命的少年?”
无人应答。有人低头,有人颤抖,有御史竟掩面抽泣。
第二问,他对宫中太监宫女:“你们被困于此数十年,亲眼见证权谋倾轧,可曾想过??若有一天可以自由选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名老太监跪下,哽咽道:“我想做个卖糖葫芦的……听听街市笑声。”
第三问,他抬头望天,声音穿透云霄:
“最后,我问天地之间所有活着的灵魂:当我们死后,墓碑上不刻官职、不记功名,只写一个问题,你希望那是哪一句?”
满殿死寂。
良久,皇帝缓缓起身,摘下皇冠,置于案上。
“朕输了。”他说,“不是输给你,是输给了自己的良心。”
他宣布:废除“禁问令”,设“问议司”,每年春分举行“共问朝会”,允许庶民代表进宫提问;各地重建书院,教材必含《童蒙问章》;释放所有因言获罪之人,并赐匾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退朝之际,皇帝单独留下盲童。
“你知道吗?”他说,“自从那晚梦见被孩子质问,我就再也无法安睡。不是愤怒,而是羞愧。我坐在这把椅子上,却不知它该属于谁。”
盲童点头:“权力不怕质疑,怕的是失去被质疑的资格。”
皇帝苦笑:“你说得对。或许有一天,这龙椅真该空着,让天下人轮流坐一坐,问问自己配不配。”
四年后,帝国迎来首次“共问朝会”。平民代表登上金銮殿,当面质问宰相税收不公,追问将军边防漏洞,甚至调侃皇帝:“您每天批多少奏折?累不累?要不要我们帮您减负?”
举国欢腾。史官记载:“自是年起,朝堂不再唯上,而畏理;官吏不敢欺民,惧问也。”
而雁门关外,问坛依旧。光球静静悬浮,已不再只有一颗,而是七颗,环绕旋转,象征七大基本之问:我是谁?他人是谁?何为公正?何为真实?我可以改变吗?爱需要理由吗?死亡之后还有意义吗?
每颗光球,都由千万真诚之问凝聚而成。
某年秋日,盲童独自登上山顶。风起,铜铃花漫天飞舞。他听见远处孩童嬉笑,听见溪流潺潺,听见一片叶落地的声音。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那一夜,他写下最后一段话,刻于问坛石碑:
>“我没有答案,也不追求终极真理。我只愿这个世界,永远保留一个位置,给那些睡不着觉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可以说出‘我有一个问题’的权利。
>因为正是这些问题,让人类没有沦为驯兽,让文明没有沉入永恒黑夜。
>我走了,但问不会停。
>下一个醒来的人,请继续问下去。”
翌日清晨,人们发现他安详坐于光球之前,手托脸颊,似在沉思。气息已绝,嘴角含笑。
七座问柱齐鸣,极光再现,持续整整三日。天下百姓自发罢工一日,只为静坐冥想,提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
多年后,一位考古学家在遗址发掘出一枚残简,上面模糊可见几行字:
>“据传,最后一位引铃人逝去那日,
>天地静默,万籁俱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