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到黑土:一场带着“小研究员”
的科研远征
机场候机大厅的广播里,传来飞往东北的航班即将登机的提示。
萧凡拎着装满实验样本的行李箱走在前面,叶之澜紧随其后,手里还提着双孩的“迷你科研包”
——里面装着平板、笔记本、彩色笔,还有叶澜特意带来的橡皮泥。
叶澜和萧汀则背着自己的小书包,快步跟在父母身边,书包侧袋里露出半截他们画的“大豆根瘤示意图”
。
“汀汀,你昨天算的抗冻肽用量,再跟爸爸核对一下?”
叶之澜回头叮嘱。
萧汀立刻掏出平板,调出exce1表格——这是他跟着萧凡学做的,里面详细记录了不同低温区间对应的抗冻肽添加比例。
“爸爸,-8c以下的地块,每公顷要加2o公斤抗冻肽,比-5c-8c的地块多5公斤,我用近5年的低温数据验证过,这个量刚好能让涂层抗冻性提升28。”
他指着表格里的折线图,数据标注得比项目组的正式报告还细致。
萧凡接过平板,仔细看了一眼,忍不住点头:“算得很准,到了东北咱们先去低温区的地块取样,验证一下这个数据。”
叶澜则拉着叶之澜的衣角,举起手里的橡皮泥模型:“妈妈,我把根瘤的位置又调整了,查资料说大豆根瘤多在距根尖3-5厘米的地方,我特意把黏土球往中间挪了挪,这样涂胶的时候就能提醒大家注意薄涂。”
团队里的年轻研究员小林看着这一幕,笑着对身边的同事说:“以前总觉得带孩子做科研不方便,现在看,这两个小研究员比我们还专业。”
同事也附和:“上次小麦田的‘秸秆+无纺布’方案,还有这次的大豆预研,全是他们先找到突破口,咱们可得跟紧点。”
登机后,双孩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吵着看动画片,反而凑在一起,趴在小桌板上完善“大豆涂胶方案”
。
叶澜用彩笔在纸上画着涂胶步骤,每一步都标注着细节:“第一步:找根瘤(距根尖3-5厘米);第二步:用小刷子尖蘸胶;第三步:轻轻点涂,厚度o3毫米,能看清根瘤纹路为准。”
萧汀则在旁边补充公式:“1公顷大豆=2o万株幼苗,1株需涂层25毫升,共需5oo升涂层,低温区需额外加2o公斤抗冻肽。”
叶之澜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悄悄对萧凡说:“咱们带他们来,真是最正确的决定。
他们的眼睛总能现我们忽略的细节,比如根瘤的具体位置、农民操作的便利性,这些都是实验室里想不到的。”
萧凡点点头,想起出前项目组的争议,如今看来,双孩不仅不是“负担”
,反而成了项目的“关键助力”
。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终于降落在东北的机场。
走出航站楼,一股带着黑土气息的冷风扑面而来,萧汀立刻掏出手机查当地温度:“现在12c,晚上会降到-6c,比我们预研的最低温-8c高一点,但还是要注意涂层抗冻性。”
叶之澜则盯着路边的大豆田,指着远处的地块对叶之澜说:“妈妈,你看那些地块的颜色不一样,是不是有的是黑土,有的是沙质土?不同的土可能会影响涂层的附着力,我们要不要取样测试一下?”
叶之澜没想到孩子会注意到土壤差异,立刻对萧凡说:“之澜说得对,东北的土壤类型复杂,黑土保水性好,沙质土透气性强,涂层在不同土壤里的表现可能不一样,我们得增加土壤适配性测试。”
萧凡当即决定,先去民宿安顿,下午就带着双孩去附近的大豆田取样。
民宿离大豆产区不远,是一个带院子的二层小楼。
房东听说他们是来做农业科研的,特意把一楼的空房间腾出来,当作临时实验室。
双孩一进院子,就忙着搭建自己的“小实验角”
——萧汀把带来的透明软管、黏土球摆出来,开始制作“大豆根系模拟装置”
;叶澜则在院子里找了几个花盆,装上从田里取回的黑土和沙质土,准备测试涂层在不同土壤里的附着力。
“妈妈,我们先做三组实验:涂层在黑土里的附着力、在沙质土里的附着力、在混合土里的附着力。”
叶澜拿着花盆对叶之澜说,“我查资料说,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可能会让涂层粘得更牢,沙质土颗粒粗,说不定容易掉,我们测试一下就知道了。”
萧汀也补充:“我会用电子秤称取涂层在不同土壤里的残留量,计算附着力百分比,就像在小麦田做的那样。”
下午,团队分成两组:萧凡带着研究员去低温区的地块采集大豆幼苗样本;叶之澜则带着双孩,在民宿附近的大豆田进行土壤适配性测试。
叶澜用小铲子挖取不同类型的土壤,装在密封袋里,标注“黑土-地块1”
“沙质土-地块2”
“混合土-地块3”
;萧汀则用小刷子蘸取涂层,轻轻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