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阳山时,他的亲卫们却一个个面露忧虑之色,望着舜帝不禁潸然泪下。
这些亲卫们深知人族内部生的事情,他们明白大禹如今实际上已经取代了舜帝的人皇地位。
他们担心舜帝此番回归,不仅无法恢复昔日的荣耀,反而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于是,亲卫们纷纷劝说舜帝不要回到阳山,以免遭受不测。
然而,舜帝却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仁德和威望足以应对任何挑战。
舜帝面带微笑,语气轻松地说道:“不必如此紧张,他想要就让给他吧!
不过是禅让罢了,哈哈哈……”
他的笑声爽朗而豪迈,仿佛对这件事情毫不在意。
听到舜帝的话,亲卫们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原本压抑的气氛瞬间一扫而空。
他们的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彼此交换着欣慰的眼神。
舜帝缓缓地拔出了那柄传说中的轩辕剑,这把宝剑历经数代人皇的传承,上面深深地烙印着他们的气运。
当舜帝握住剑柄时,他能感受到那股强大的力量在剑身中涌动。
舜帝将自己的气息源源不断地注入到轩辕剑中,与宝剑建立起一种心意相通的联系。
这种感觉让他感到无比舒畅,仿佛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能够尽情地吸收周围的灵气。
他继续朝着虚空挥剑,然而这一次的出剑却与往日大不相同。
与其说是出剑,倒不如说是在虚空之中作画一般。
每一剑都如丝般顺滑,剑势连绵不绝,毫无间断。
而且,剑尖处还闪烁着耀眼的金光,那是功德之光的闪耀。
舜帝的动作优雅而流畅,每一剑都蕴含着无尽的玄妙。
他的剑术已经达到了一种凡脱俗的境界,仿佛他不是在挥舞宝剑,而是在描绘一幅美丽的画卷。
至于舜帝的所作所为是否得到人族高层的认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是,人道和天道都对舜帝表示了认可。
他身上始终缠绕着一丝无法斩断的功德之光,这是他为人族所做出的贡献的最好证明。
这种相连密不可闻却又坚如磐石的力量,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如今已经达到了一个极其惊人的程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是与仓颉造字所积累的功德相比,也绝对不会逊色多少。
就在这一瞬间,舜帝猛然挥剑,只见一道耀眼的金光如闪电般一闪而过。
这道金光仿佛拥有着无穷的力量,它迅地穿越了整个洪荒世界,将每一个角落都清晰地映照在虚空之中。
随着舜帝的剑势,整个洪荒的景象都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虚空之中。
山川河流、草木丛林、飞禽走兽,无一不被精确地描绘出来。
不仅如此,就连当地的特产、精怪、资源,甚至那些传说中的神秘之物,也都被一一呈现。
最后,舜帝在这片虚空之中留下了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山海图》。
这三个字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它们在虚空中闪耀着淡淡的金光,仿佛在诉说着这片洪荒世界的无尽故事。
然而,这次挥剑所持续的时间之长,却是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当舜帝最终收剑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
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的亲卫们并没有闲着。
他们虽然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情,但却始终有意无意地将舜帝围在最中心,如同一群忠诚的卫士,警惕地保卫着他们的人皇。
收剑的舜帝一时精力顿开,就直挺挺的倒了下去,等他苏醒又是几个月过去了。
亲卫并没有离开,他们看着这边虚空时隐时现的金光,知道舜帝又做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因此,没有得到舜帝的肯,他们绝不会离开此地半步,即便是大妖来袭,他们也会战至最后一人。
苏醒后的舜帝调息一番,甚至使用功德恢复一番,这才走到刻画的虚空,像是卷起画轴一般将这篇虚空收起,被收起来的虚空还是虚空,但是舜帝却是感受到这片虚空的重量,那是功德的重量,除了舜帝没有任何人可以将至收起。
即便是同样身具功德之人,只要不是走的人道一脉,也是无能为力。
舜帝利用气运拓下一幅《山海图》,将他交给亲卫头领,说道:“此物乃是我等游历洪荒的总结,其中更是亲近地道,乃是人道和地道共有之物,拓本你可以收起来,离开队伍,非人族万劫不复之日,不可取出,你可愿世代守护此物?“
亲卫领当即就要下跪,被舜帝喝止,然后亲卫将气运拓本和自身气运结合,飘然离开队伍,泯于凡人。
后世堪舆、风水一道的开创者也是这一脉的传人。
因为尽然了不属于他们层级的气运,因此但凡有成就者都有‘五弊三缺’之患。
舜帝不知其中因果,不然按照他的性子,肯定打死也不会用自身气运来拓印吧!
这一脉更是历经几万年时间来赚取功德,一一显化整幅《山海图》,并批注出《山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