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庄严肃穆的登基大典中,有一项程序却并未完全落实——坐殿。
按照传统,秦王应该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的朝拜。
但他却选择了站在大殿中央,手持长剑,指点江山。
这种独特的举动,让在场的群臣们都感到有些诧异。
他们不禁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然而,当他们再次凝视秦王时,却被他那无与伦比的气势所震撼。
秦王站在那里,宛如战神降临人间。
他的身上散出一种强大的气场,让人无法忽视。
他手中的长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寒光,仿佛在诉说着他的英勇和果敢。
群臣们静静地凝视着秦王,仿佛能透过他的身影看到秦国崛起的历程和辉煌的未来。
在这一刻,他们对这位新登基的秦王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在宏伟的大殿内,群臣们的情绪如同被秦王的行为点燃了一般,他们的眼眶渐渐湿润,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这些臣子们回想起曾经与秦王一同征战天下的那些岁月,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
那时的他们,年轻气盛,充满斗志,跟随秦王南征北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打下了这片广袤的江山。
而在这样一场盛大的庆典之上,那些被秦王点名的臣子们更是激动得难以自持。
他们的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奔涌而出,然而在这满脸泪痕之中,却又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瑟。
因为这不仅是对他们功绩的认可,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然而,与群臣们的激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站在一旁的练气士们。
他们的心情异常沉重,仿佛被千斤重担压在身上。
原本,他们计划在登基大典上暗中施展法术,制造一些混乱,以此来破坏这场盛典。
但秦王的这一举动却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让他们的计划瞬间破产。
大典结束后,练气士们意识到情况不妙,他们心知肚明,自己恐怕难以逃脱这场劫难。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二三位练气士上表辞官,试图逃离咸阳这个是非之地。
然而,他们的行动并没有成功,秦王显然早已洞察到了他们的意图,怎会轻易放过他们呢?
最终,这些练气士们都未能逃脱被坑杀的命运,他们的生命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如蝼蚁般脆弱,转瞬即逝。
面对即将到来的厄运,这些练气士们惶恐不安,内心犹如被惊涛骇浪冲击一般,摇摆不定。
他们瞪大双眼,满脸惊恐,仿佛末日降临一般。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完全不知所措,脑海中一片空白,只能在恐惧和绝望的深渊中苦苦挣扎,等待着最终的审判。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徐伏夜半时分如幽灵般悄然出现在咸阳宫大殿。
他的身影在微弱的烛光映照下显得有些阴森,仿佛来自幽冥地府。
徐伏缓缓地走进大殿,目光落在秦王四人身上,然后躬身行礼,动作庄重而肃穆。
然而,徐伏似乎觉得这样的礼节还不足以表达他对秦王的敬畏之情。
他竟然连续行了三遍三叩九拜之礼,每一次叩拜都充满了虔诚和谦卑。
直到最后一次起身,他才稍稍松了口气,但仍然保持着恭敬的姿态。
始皇帝凝视着眼前的徐伏,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他慢慢地从怀中掏出那已化为碎屑的符篆,仿佛这符篆是他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
始皇帝满脸狐疑地看着徐伏,声音低沉地问道:“仙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符篆为何会变成这样?”
徐伏见状,心中一紧,他深知始皇帝的威严和权力,不敢有丝毫怠慢。
他赶忙躬身施礼,然后用颤抖的声音将大殿困龙之阵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始皇帝禀报了一番。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经验丰富的老将王翦之外,在场的其他人对于徐伏所提及的阵法似乎都感到十分茫然。
毕竟,阵法这门学问并非人人都能精通,尤其是像徐伏所描述的那种高深莫测的困龙之阵。
不过,好在王翦并非一般人,他可是截教的门人,对于一些阵法(尤其是军阵)还是略有研究的。
在徐伏的耐心讲解下,王翦终于逐渐对这困龙之阵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
随着徐伏的讲解越来越深入,王翦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他频频点头,表示对徐伏的观点表示认同。
徐伏见王翦已然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他稍稍松了口气,随即将那已经破碎不堪的符篆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这符篆虽然已经残破,但毕竟也是他辛苦炼制而成的,多少还有些价值。
紧接着,徐伏又从怀中摸索出一枚丹药。
这丹药看上去普普通通,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平凡无奇。
然而,徐伏却郑重其事地将这枚丹药呈给了始皇帝,并解释道:“陛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