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最新网址:https://www.5czw.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笔趣屋 > 都市言情 > 我在巴黎当裁缝 > 第347章 开幕式大概过程

第347章 开幕式大概过程(2 / 2)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侯府捡的小福星,全城大佬争着宠 综影视之玉貌倾城 快穿:小狐狸她漂亮但能打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被丢进荒山后,她成了山神 开局合欢系统,不交女友就会死 领主:我愿建立一方乐土 飞天九万里 六道轮回:乾坤牢笼 华娱春秋,从被天仙妈收养开始

档。

没人预料到,这部聚焦苏绣的片子会在接下来的时间,搅动起一场跨越地域、连接老幼的“苏绣热”......

《指尖—风华》的首播收视数据出来时,江输卫视编播部的工作人员都愣住了——1.2的收视份额,不仅远超同期同类型节目0.3的平均水平,甚至压过了隔壁卫视一部热播偶像剧的重播收视。

更意外的是收视群体的构成:45-60岁观众占比42%,25-35岁观众占比38%,后者比常规文化纪录片的年轻观众占比高出近三倍。

这股热度很快从电视蔓延到线下。2011年年底的社交场域,x已经成主流,天涯,猫扑等论坛仍聚着大量活跃用户。

纪录片播出当晚,“苏绣48丝”“叶辰姚建萍合作刺绣”关键词就冲上了x热搜榜首。

天涯论坛上,一篇《谁看了江输卫视的苏绣纪录片?小王子和苏绣皇后那手劈线绝了!》的帖子,三天内盖了两千多楼。

网友们晒出自己奶奶的旧绣品、苏洲旅游时拍的绣坊照片,甚至有人求“建萍绣坊”的具体地址,“想亲眼看看正在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江输卫视应观众需求,在两周内重播了三次,每次重播收视都稳定在1.0以上。

壮儿电视台纪录频道也主动联系,引进播出,覆盖了更多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

在2011年,壮儿电视台的平台影响力仍无可替代,很多偏远地区的观众正是通过这次重播,第一次知道“苏绣不只是绣手帕,还能绣出《千里江山图》的意境。”

纪录片播出前,苏绣行业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困境中。

2011年的华夏,制造业飞速发展,年轻人更愿意去电子厂、服装厂打工,苏绣绣娘老龄化严重。

传统绣坊多依赖旅游团订单,卖的多是“机器绣仿苏绣”的廉价品,真正的手工苏绣少人问津。

《指尖—风华》的播出,像一剂强心针,让这个沉寂的行业突然活了过来。

“建萍绣坊”成了第一个受益者。纪录片里那句“平江路深处飘着桂花香”的描述,让无数游客循着线索找来。

绣坊主人苏绣皇后姚建萍后来在采访中说:“播出前,我们一天最多接待十几个客人,播出后,门口天天排着队,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两百多人......”

绣坊的咨询电话被打爆,有想拜师学绣的年轻人,有想定制绣品的企业家,甚至有海外博物馆发来合作邀约,想办苏绣特展。

姚建萍不得不临时雇了两个文员,专门处理咨询和订单。

“以前我们的绣品主要卖给熟客,现在全国各地的订单排到了半年后,连还没绣完的《清明上河图》局部,都有藏家想预定。”

产业链上游的丝线厂家也迎来了春天。

纪录片里叶辰一句“湖州辑里丝含胶量低,劈线不易打结。”

让这个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突然“出圈”。

湖州辑里丝厂的厂长周明福回忆,2011年之前,厂里的丝线主要供应给苏绣、湘绣的老客户,年销售额稳定在几百万。

纪录片播出后,订单量翻了三倍,“每天都有新客户打电话,有的是新开的绣坊,有的是手工爱好者,甚至有服装企业来订丝线,想做苏绣元素的衣服”。

为了满足需求,厂里不得不扩招工人,把生产线从两条增加到四条,“连仓库里积压的老丝线都卖空了,以前没人要的浅金色丝线,现在成了爆款”。

最直观的变化是绣娘的就业市场。

纪录片播出前,苏州本地的年轻绣娘不足百人,很多绣坊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播出后,报名学苏绣的年轻人骤增,仅建萍绣坊的培训班,三个月内就收了26个学员,其中80%是20-30岁的年轻人,有大学生、有辞职的白领。

其中有22岁的苏洲姑娘王琳,之前在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看了纪录片后辞了职。

“以前觉得苏绣是老太太做的活,看完才知道,这手艺能绣出山水、而且能去巴黎,比在厂里拧螺丝有奔头。

小王子的苏绣刺绣工坊,阿丽亚娜?洛克菲勒在纽约时装周激动地介绍团队里唯一的苏绣绣娘......这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

苏绣皇后姚建萍倍感欣慰。

绣娘的工资地位变得更高,年轻人也了解了苏绣,有天赋的学生越来越多。

这才是应该有的样子。

华夏十多亿人,万里挑一的人才最少有十多万......

对刺绣有天赋的孩子也很多,现在终于开辟了一条道路!

...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驱魔笔记中不许夹带情书 霍少他纠缠不休 星际大领主 贬值百万倍?我成了千万亿富豪 直播算命:我靠玄学成圈内顶流 官场之手眼通天 支配好莱坞:从斯嘉丽开始 世子道长不经撩 在北宋当陪房 重生后,权臣日夜向我求名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