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拿奖了,我们拿奖了!”
“沈渊快上去!”
“小渊走走走,要不要我和你一起啊?怕你紧张!”
“.......”
沈渊长舒了一口气,虽然有点遗憾,但终归还是很高兴的笑着:“松开松开,我要上台领奖了!”
驱散了几人环抱自己的臂膀,沈渊在依旧没有停歇的掌声中迈步上台。
不远处,同为华语阵营的《紫蝴蝶》剧组。
章子衣站了起来和沈渊遥遥对视,手上鼓掌恭喜,身旁的刘晔也是如此。
沈渊路过之时也隔空挥手表示感谢。
站在众人中间的娄叶看着几人熟练的样子,好奇问道:“你们认识?”
刘晔转头道:“之前王导介绍认识了一下,很有才华的一位导演。”
“还是你的学弟呢,导演。”
章子衣也回首解释着:“他还在北电上学,不过是摄影系,才大三,刚遇到的时候真是感觉不一般。”
在学校就成名的演员并不少,而如沈渊一样导演却是鲜有。
娄叶神情一震,意外道:“还是学生啊?确实很有才华。”
虽然他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但能入围戛纳拿奖,作为一个学生,确实有些让人意外,而且他们清一色的年轻面孔,想来也是真的。
戛纳的掌声都是制式的,悦耳不觉,直到沈渊上台之后才结束。
站起来的人也纷纷坐下。
沈渊上台从法兰西美女手中接过奖杯,感受着手中的小东西,感觉不是奖杯,而是个小礼品。
戛纳的成立是仓促的,为了抵抗被法西斯占据的最古老电影节威尼斯毫不掩饰的政治倾向。
发展初期极度不完善,早期立项是在1939年,受德意志影响,最终成立其实是在1946年!
早期发展吃力,资金匮乏,管理无序,困顿明显。
直到1954年最高奖项都叫‘国际电影节大奖’而不是金棕榈,一年后才正式改名金棕榈大奖。
到了1978年,吉尔·雅各布担任艺术总监电影节主席,戛纳才一飞冲天,隐隐有了三大之首称号的戛纳!
除了金棕榈大奖都是不颁发奖杯的,被诸多媒体称为‘最寒酸的电影节’。
而直到这些年才逐渐给所有奖项补上奖杯。
就算如此,在早期就算是金棕榈大奖也没有奖杯,有的只是当代艺术家的一件艺术品,而非专门设计的奖杯。
虽然对外宣传,早期是希望通过只发布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最高奖杯来表示最高大奖的独特地位和极高的荣誉。
但明眼人都知道,明显是早期经济困顿原因。
近些年戛纳愈发昌盛,电影节也知道在这么下去不行,显得小家子气了,才逐渐开始给所有奖项补上奖杯。
舞台上的沈渊一手拿着认证奖状一手拿着小奖杯,面对的讲台麦克风,开始诉说着获奖感言:
“很荣幸能够受到戛纳的认可,非常感谢,对于我一个学生来说,这已经是最高的褒奖!”
“影片的拍摄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