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新的请求,“让我增长一些力气,我希望去外面看一看。”
此时的黄巾军,已经在辽东击败了高句丽、扶余等势力,並夺取了后者所开垦出来的土地,將之纳为自己的资粮。
相应的,
他们原本在山东河北的土地,也逐渐被汉廷所吞噬。
在这个封建的周室倒下,大一统集权的王朝出现才不到三百年的世界,
孙恩的理想並不能得到许多人的认可。
而大部分世人在经歷了王莽时代的动乱后,对汉室的怀念,也让他们在了解、认同孙恩的理想之前,投入汉廷的怀抱。
毕竟,
刘秀是个好皇帝,
日子能在他治下过下去,那就不要再去改动了。
人总是有惫懒之心的,
目光长远、心智坚定者,更是人群中稀少的品种。
没有外力的推动,
谁会閒著没事,想著上战场,冒那掉脑袋的风险
后世那种得罪对手,还得罪自家地盘上的大部分力量的统治者,还是不怎么多见的。
……
行走在夏日温暖的郊外,
看著新开垦出来的土地,还有其中往来忙碌的百姓,
孙恩笑著说,“真好。”
“以后的燕国,应该会变得更好吧!”
在经过了多次商议后,
孙恩最终还是决定,建立一个正式的国家,並且从史册中,为它取一个符合现状的名字——
他先前没有这样做,
是因为黄巾军还要同中原的诸多势力对抗,他本人对於权势,也没有太大的追求。
但现在,
他马上就要离开了,
统治之地,也变成了化外的辽东。
按照人心流水的走向,还有上帝赋予走出中原的诸夏君子的使命,
这里到底需要一个足以凝聚人心、传播教化的政权。
如果他不採取行动,后人也一定会动起来的。
而到了那个地步,
孙恩算不得“开国之君”,
那他所希望的很多东西,曾经推行的很多措施,被后来者改变、摧毁,也是很有可能的。
这是孙恩不能容忍的事。
所以新的燕国得以成立,成为了从茫茫岁月中,再度復生的一员。
只是,
相较於曾经的姬姓燕国,
孙恩所建立的国家制度,並没有君主。
他將夏国最初的“举贤”之制,与自己组建黄巾军时所使用的“眾议”之制结合起来,形成了辽东燕国的特色制度。
他希望这样的制度,可以延续自己的事业,足以支撑到种子萌髮结果的那一天。
为了给自己这样的新制寻找法理,说服更多的人接受,熟读史书的孙恩便翻出了千年以前周召共和的故事来——
周厉王之时,
因为將山川湖泽视为自己的私產,便引发了国人暴动,將之驱逐出了国都镐京。
而在那时,
周厉王的儿子静还十分年幼,痛恨厉王的国人也不愿意拥护他继位。
於是富有名望和才能的周定公、召穆公站了出来,安抚人心,並稳定了秩序,联手治理天下长达一十四年之久。
在此期间,
王位虚悬,国家却仍旧正常运转,为孙恩推行的新制,提供了明確的范例。
而且论说关係,
周定公是周公旦的后人,
召穆公是燕国始祖召公奭的后人,
他们的“共和执政”,从周礼和“燕国祖制”两个角度,为孙恩背好了书。
於是,
眾人接受了孙恩的提议,不再强求他戴上王冠,成为君主,而是让他成为了这个“共和燕国”的第一任燕公。
“此『公』,非公侯之『公』,而是公天下之公。”
在宣布建国定製的文书上,孙恩专门写下这样一句话,来告诫后人,不要遗忘了自己的初心。
不过,
孙恩可以从史册中为自己所做的事找到法理,宣称这就是周礼,
中原的汉廷君臣自然也能从史册中,找到相应的例子来嘲笑孙恩的异想天开。
“燕王噲和子之的故事,他难道没有听过吗”
“有权力却不收拢在自己手里,將它分散出去,让给他人,这必然会导致国家的动乱!”
“孙恩再有仁义,可百年后的一捧黄土,又怎么能阻止这样的变动呢”
对此,
孙恩没有说什么。
只有阴间的燕王噲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
他对汉廷君臣跺脚咒骂道:
“不要害的我连儿子的贡品都蹭不到!”
他在阴间的日子已经过得很艰难了,怎么死了快四百年,还能遭到后来人的背刺!
何博把这死鬼的反应告诉了孙恩,惹得大贤良师笑出了声。
“真的是越来越像春秋了。”
谁能想到,
春秋时代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