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消息的鬼神并没有表露出太多惊讶。
他只是对着西门豹说,“变法改革,伤害了太多人的利益,想要成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西门豹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也赞同的点点头。
“文侯寿命悠长,而且变法的心意坚定,所以李悝可以取得成效,让魏国强大起来。”
“但魏国的变革,也是在几十年中,才逐渐成功推行各项政令的。”
“吴起太急切了,改革的手段比李悝还要激烈。”
何博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支持变法的君主死了!”
在这样的时代,
没有君主的支持,
臣子又能做什么呢
西门豹因此感慨,“可是天下越来越乱,非变法不足以强国家,非改革不足以保社稷,以后想要取得变法成功,只会更加艰难,但诸侯又不得不改。”
“不知道哪个国家,哪对君臣的革新,可以彻底的改变这个战乱已久的天下”
鬼神听了这话,只在上座含笑不语。
……
卫国帝丘,
卫国的公族也听说了楚国内部的大变,因此讨论起来。
这几年,
赵魏先后因为卫国打仗,随后楚国也加入了进来,让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程度也越来越激烈。
作为战争爆发点的卫国围观的心惊胆颤,就连求援,都不知道该向哪个大国求助。
如果再求助于邻近的齐国,
那卫国就要把此时有争霸天下之力的所有国家,都召唤出来了。
它一个小国,何德何能可以做出这种伟业
而且齐国加入进来后,如果让战争进一步恶化,到那个时候,卫国还能存续下去吗
于是卫国只能忍着,每天请求鬼神和祖先,让祂们保佑卫国的社稷,不会在这场混战中,被撕毁吞噬。
好在最后,
魏国大败,赵国虽有小胜,但也因为消耗过巨,无法再来攻打卫国。至于楚国,则是才摘下胜利的果实,君臣就一同死去了,并且人亡政息,兵锋又缩回了大河以南的地方。
参战的三国,最终没一个,还有能力去对卫国动手动脚。
卫国国君因此大喜,认为自己的确是得到了鬼神和祖先的庇佑,连续举办了好几天的宴会,庆祝卫国平安度过这场猛烈的风波。
卫国的贵人们也纷纷感慨起在这次求生中,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例。
有一个年幼的公族子弟听到自己父母的谈论内容,突然说道,“我听说楚国之前并不强大,怎么这次却可以击败魏国了呢”
虽然楚国君臣死了,
但他们的战绩却是无法被抹消的。
击败了称霸当世的魏国,气的魏侯生了大病,这是楚国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高光时刻!
他的父亲把孩子抱在腿上,笑着跟他解释,“是因为楚国的吴起变法了!”
“变革原有的律法,就可以让国家强大起来吗”
孩子抬头继续询问父亲。
父亲说不清其中的道理,毕竟卫国传承这么多年,可没有变法过。
卫国上下,只希望可以保存社稷,享受自己的富贵就好。
对于“丢掉尊严去依附某个强国”这事,他们也没什么在意的。
但孩子还在问,“如果变法可以强国,为什么我们卫国不变法呢”
“大家不想变得强大,成为天下的霸主吗”
父亲呐呐的说不出话,最后被问急了,把孩子放开,对他恼羞成怒道,“成天就知道东问西问!”
“你先把先贤传下的典籍读好,再去考虑这样的事吧!”
孩子的母亲在旁边笑道,“鞅,你又把父亲问得生气了呢!”
公孙鞅只是疑惑,“我只是说出了内心的问题,想要向父亲寻求解答,他为什么要生气”
他父亲就说,“大人对孩子生气,君主对臣子生气,都是应该的!”
“你不要想这么多,只要听大人的话就好了!”
“行了,给我读书去!”
父亲摆摆手,让仆人把公孙鞅带走了。
但公孙鞅是个倔强的人,一旦注意到了某件事,如果没有得到答案,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小民仆人不知道变法革新的道理,无法理解国家的各种政策,于是公孙鞅多缠着自己的父亲,希望他可以替自己解惑。
可他父亲其实也不懂。
面对孩子的求教,父亲最初还有些耐心,后面麻木了、心烦了,一见到公孙鞅跑过来,就揣起一根棍子,先发制人,“今天读书了吗”
“读了。”
“可以背诵吗”
“不能。”
“那你真是不争气,把手给我!”
父亲拿棍子啪啪的打了几下公孙鞅的手心,疼得小孩撅着嘴不敢哭。
看着这小子憋屈忍耐的样子,父亲心里生出愉悦来。
他背着手,端起长辈的架子,对儿子说着场面话,“读书领悟圣贤的智慧,这是许多人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