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精耕细作了。
张大山领着铁牛、石头他们,把村里头能用的旱地,都给它重新规划了一番。
那些向阳的、土层相对厚实些的,都留出来种这金贵的高产大豆。
“这地啊,得先给它喂饱了,它才能给咱们吐好食儿。”
张大山一边指挥着儿子们往地里撒堆肥和草木灰,一边说道。
“这豆子虽然耐旱,可也喜欢松快地儿,咱们这地先前种过麦子,得给它深翻一遍,让它透透气。”
爷儿几个使出浑身力气,用那曲辕犁把地深翻了一遍。
再用那耧车开沟播种。
“爹,这垄沟是不是开得有些宽了?种种得也太稀了吧?”
石头看着那播种的密度,有些不解。
村里寻常人家种豆子,那都是撒得密密麻麻的,生怕浪费了地力。
张大山笑道:“傻小子,这好豆种,就跟那好苗子一样,你得给它足够的空隙,它才能好好长个儿,多分杈,多结荚。”
“要是种得太密了,它们自个儿跟自个儿抢养分,那还能长得好?”
村里头有些老庄稼汉看见了,也都在背后嘀咕。
“这张先生种地,有时候也忒不着调了。
这豆子种得恁稀,将来怕是收不了几颗吧?”
“谁说不是呢,白瞎了那么好的地。
俺看着啊,他这法子,怕是还不如俺们那老一套呢。”
可张大山却是不管那些风言风语,依旧是按照自个儿的章程来。
播完种,他又指挥着娃儿们,仔仔细细地覆土、踩实。
“这土啊,得盖得不深不浅,踩得不松不紧,那豆苗儿才能顺顺当当地钻出来。”
每日里,张大山也勤快地去地里头转悠,看着那墒情。
“这豆子出苗前,水不能太多,免得把种子给沤烂了。
可也不能太干,太干了它也不了芽。”
等那豆苗儿出土了,长出了三四片真叶,他又领着大家伙儿,一遍遍地除草、间苗。
“这草啊,比那豆苗长得还快,不给它除了,它就要抢豆苗的食儿。”
“还有这苗,也得间一间,留壮的,去弱的,一墩儿里头,留个两三棵就尽够了。”
还真别说,这张大山弄回来的这“高产大豆”
种子,就是不一样。
那出土的豆苗儿,看着就比寻常的要粗壮不少,叶片子也更肥厚油绿。
再加上他伺候得精心,那豆子长势更是喜人。
一棵棵都蹿得有半人多高,分杈也多,上面挂满了一串串沉甸甸、鼓囊囊的豆荚。
村里人路过张家豆地,看着那长势,都忍不住停下来多看几眼。
“哎哟,这张先生家的豆子,咋长得这么好呢?比俺们家那高粱秆子还要壮实!”
“可不是咋地,这叶子绿得都快滴出油来了,那豆荚也多,一串串的,看着就喜人!”
等到秋收的时候,那黄澄澄的大豆地里,简直就像是铺了一层金子似的,晃得人眼花。
全家人齐上阵,男女老少都下了地。
割豆子的割豆子,捆豆萁的捆豆萁,运豆子的运豆子。
就连最小的豆子,也拿着小镰刀,有模有样地在田埂上割着那些零散的豆棵。
村里头,凡是跟着张大山种了这高产大豆的人家,也都一个个喜笑颜开,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忙活了好几天,才总算是把这几亩地的“金豆子”
都给它收回了家。
场院里,豆萁堆得像小山一样。
一家人又忙着打豆子,用那连枷“噼里啪啦”
地敲打着。
金黄的豆粒便从豆荚里“噼里啪啦”
地跳出来,滚得到处都是。
孩子们乐得在豆子堆里打滚,抓起一把豆子互相抛洒,惹得王氏和花儿她们笑骂连连。
“慢点!
慢点!
别把这金豆子给踩坏了!”
最后过秤一算,好家伙!
这“高产大豆”
还真不是吹的,亩产竟然真个达到了三百来斤!
比起村里寻常人家那亩产百十来斤的豆子,足足高出了一倍还多!
这下子,那些先前还对张大山种豆法子有些不以为然的老庄稼汉们,可就真个是没话说了。
一个个都跑来张家,围着张大山,七嘴八舌地请教这“高产大豆”
的种植秘诀。
“张先生,您这豆子到底是咋种的?教教俺们呗!
俺们也想种出这么好的豆子来!”
“是啊张先生,您这法子太神了!
俺们以前种豆子,能收个百十斤就烧高香了!”
张大山倒也没藏私,把那选种、整地、合理密植、还有田间管理的法子,都仔仔细细地,跟大伙儿说了一遍。
“其实也没啥秘诀,就是种子得选好,地得拾掇勤快,肥得跟上,草得除净。”
“只要用心伺候,这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