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余的人手,去展一些新的、能给大家伙儿带来更多稳定进项的营生。”
“比如,俺瞅着,咱们这磨坊的水力,除了推磨之外,其实还有不少富余。
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在磨坊旁边,再建一个小型的‘水碾房’,专门用来给稻谷脱壳,碾出更精细、出米率也更高的白米来?这样一来,不仅咱们自家吃的米更好了,也能吸引更多外村的人来加工,增加咱们的‘公中’收入。”
“再比如,咱们村后山那些漫山遍野的核桃树、榛子树,以前都是白白烂在山里。
咱们是不是可以组织人手,把这些山货都采集回来,然后尝试着建一个小型的榨油坊,把这些东西都变成香喷喷的食油?这油,无论是自家吃,还是拿出去卖,那可都是金贵东西啊,比卖粮食可划算多了。”
他说的这些“新营生”
,一个个都像是在村民们眼前,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更富裕生活的大门,让他们听得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第三条,也是关系到咱们每一个人切身好处的,就是这‘公中’的余钱余粮,年底咋个分派。”
张大山话锋一转,终于提到了大家伙儿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头却都暗暗期盼的话题。
“俺知道,大家伙儿辛辛苦苦建起这座磨坊,也都盼着能从中得到点实实在在的好处。”
“所以,俺提议,在保证了这‘公中共用储备’和‘兴办新营生本钱’的足额留存之后。
这磨坊每年剩下的那点纯利,可以拿出一部分来,比如拿出个三成或者四成,按照之前大家伙儿在修建磨坊、以及日常参与各项村里公事所出的力气多少,进行一次年底分红利。”
“当然,这红利,一开始可能不会太多,毕竟咱们村的底子还薄,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多。
但至少,能让那些为村里出过力、流过汗的人,都能得到一份应有的回报,也能让大家伙儿对咱们这个‘公中’,更有盼头,更有劲头。”
他这个“按出力多少分红利”
的提议,更是像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在场所有人心中的万丈波澜。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为村里干活,竟然还能有“红利”
分?
这在他们以前的认知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啊。
可这张先生,竟然要把这“公中”
挣来的钱粮,拿出来给大家伙儿分?而且,还是按照出力多少来分?这可真是天底下最公道的事儿了!
一时间,场院上再次爆出雷鸣般的掌声。
对张大山的胸怀深深折服。
这次村民议事会,一直开到了日头偏西才结束。
最终,大家伙儿一致同意了张大山提出的关于“公中钱粮”
使用的三个主要方向。
并推举出钱大爷、张河、以及另外三位在村里德高望重、处事也公道的长者,正式组建了青石村“公社会”
,负责协助张先生,具体落实各项决议,并管理村里的公共账目和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