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塔与敌人接头那一段真是太精彩了,分别扮演买家和卖家,李代桃僵,空手套白狼。
最后成功时,就连大卫这种阅片无数的人都不禁发出“原来还能这么干”的感慨,这种智斗环节比单纯的视觉刺激更有回甘。
更难得的是,剧本里每一场戏都踩着“任务-意外-突围”的闭环走,没有半分浪费。
比如迪拜段落,高科技手套居然在关键时刻失效,逃生用的消防水带偏偏短了一截,追击恐怖分子的时候,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突然来了沙尘暴……
大卫知道,这些“小插曲”不仅为了制造紧张感,还与主线紧密嵌套,成了“剧情加速器”。
大卫最意外的是张辰笔下的群像戏。
好莱坞群像电影不多,为什么?
因为很难拍出彩。
但《碟中谍4》是个例外,群像聚而不散,更难得是团队配合不降智。
每一个角色都有技能分工和情感投射,让“IMF小队”成为真正的主角,而非伊森·亨特的独角戏。
……
几天后
张辰返回洛杉矶的第二天,派拉蒙就牵头举行了剧本研讨会。
华纳的人,派拉蒙的人,阿汤哥等人分坐长桌两端,目光紧紧盯着桌中央的投影幕布。
而张辰站在幕布前,手里捏着激光笔。:
“我必须强调一点——电影里每个高科技装备,如磁力手套,都必须有‘故障时刻’,以增加戏剧张力。
例如,攀爬哈利法塔时手套突然失灵的情节,既符合道具逻辑,又强化了生死悬念。”
阿汤哥突然前倾身体,声音带着点兴奋:“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段,太与众不同了~
伊森爬到 70层,手套突然‘滋啦’一声断电,他整个人挂在半空中,只能用另一只手去掰开关,指甲都要抠进玻璃缝里。
这时候观众会想:他能摸到开关吗?另一只手套会不会也失灵?
之前看的特工片,装备永远好用,观众早没悬念了。
你这故障设计,刚好把‘生死线’拉到最紧。”
张辰点头同意:“关于《碟中谍》,我仔细思考过,如何与《007》《谍影重重》作区分,很简单,就是反套路。装备的反套路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人物定位~”
张辰又切换到幕布上的人物设定图,伊森亨特的头像旁,原本“孤胆英雄”的标注被划掉,改成了“团队领袖”。
“伊森的定位必须变。”
他用激光笔圈出图中伊森身边的几个角色:
“班吉是技术专家,搞笑担当;
阿布是格斗专家,武力担当;
简是团队中唯一的女性,兼职情报分析;
以前伊森是‘孤胆英雄’,一个人闯龙潭虎穴,但这次不行,要让他变成团队领袖。
他不再是‘自己搞定一切’,而是团队的大脑,做判断,做决定,要扛着团队的安危做事。
这样一来,他的‘英雄感’会更厚重——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靠判断力和责任感。”
“那会不会削弱主角的高光时刻?”华纳兄弟的发行提出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