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除了周日休刊以外每天都发行,因此一部小说几乎要不了几个月就能在报纸上完结,即便是以大仲马的注水方式,那也真的撑不了多久。
于是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大仲马直接就化为写作机器,据说一天能够手写两万四千字,同时他还专门雇佣人来为他搜集素材,他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写。
这种写作方式下,大仲马巅峰时期一年甚至能够连载十来本书。
由于这段时间跟大仲马打交道比较多的缘故,屠格涅夫自然是发现了大仲马这惊人的写作速度,与此同时,他倒是也对这位大作家的做派和虚荣有了更深的认识。
关于这一点,后来的小仲马有一个颇为地狱笑话的讲述:
“我的父亲非常爱虚荣,他甚至会亲自坐到马车夫的座位上去,以显示自己有一个黑奴。”
只能说大仲马老师为了彰显自己的派头已经不惜以身入局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八十天环游世界》登上报刊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在正常刊登之前,报纸这边还专门提前做了一个预告,并且还专门强调了这是一部连大仲马先生都觉得值每行十法郎的小说。
报纸这边虽说绝对不会给出这个价格,但一码归一码,拿来宣传肯定还是很好用的。
这份预告一出,因为之前本来就有很多作家和评论家对这部小说拿到的价格感到不满,再加上还有其他同行的竞争与攻击,所以这部小说正文都还未来得及刊登,关于它的负面消息就已经有了一大堆。
甚至说已经有报刊在自己的文学评论专区刊登了相关文章,并在其中说道:
“近日一部光听名字就能让人感觉到作者的愚蠢的小说即将刊登,《八十天环游世界》,想必只有半睡半醒的人才能写得出这种东西,至于宣传中所亮出的新名词科幻小说,就更加让人觉得不明所以,仿佛完全是一个胡编乱造的词语”
这样的消息一旦多起来,那么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们的观感乃至影响报纸的销量,对此《世纪报》这边并非毫无准备,但负面的声音一时之间未免太多了点,《世纪报》的这点应对未免显得有些无力。
即便负面的声音也能为这部小说带来讨论度,但就算是时常有大风大浪翻涌的法国通俗小说市场,也很少有哪位作家的作品一上来就面对这么多负面的消息,就连《世纪报》见多识广的编辑吉拉丹都吃了一惊。
除却是这本书签的合同让许多作者感到不平衡以外,大抵就是屠格涅夫此前的翻译和推广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警觉与不安,本以为就是偶然间划过的一颗流星,能不能再次出现都不好说,但现在看来,怎么感觉真是想跟我们这些法国作家抢饭碗啊!
就这么大点市场,能够少点竞争对手自然还是少点比较好。
在这种无言的默契之下,签下这部作品的吉拉丹是感觉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为此他还想专门去屠格涅夫沟通沟通,让他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转念一想,这部作品的正主好像压根就不在巴黎
对此屠格涅夫则是表示:“放心吧吉拉丹先生,这点问题对于米哈伊尔来说压根就不算什么,就算他此时此刻身处巴黎并且面临这样的处境,他也只会跟你说:放心吧,我们会成功的。”
尽管吉拉丹早就听说了这位米哈伊尔背负巨额债务却依旧面不改色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去的故事,但如今又有了这么的事情出现,吉拉丹还是想质疑一下一位年轻人真的能有如此好的心态
可不管怎么说,事已至此,吉拉丹只能是等着小说正文刊登之后看看读者们的反响,然后再决定后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而《八十天环游世界》这部小说正式登上报刊的日子很快就已经到来,由于本身就拥有庞大的读者基础,所以《世纪报》的销量一直以来都还算稳定,就在去年因为大仲马在《世纪报》上连载了《三个火枪手》的缘故,报纸的销量和订户还狠狠涨了一波。
但在此之后,由于大仲马跑到《辩论报》去连载他的《基督山伯爵》,再加上《世纪报》这边并未再遇到足够好的作品,所以销量和订户又慢慢跌了下来,不过直到目前为止,《世纪报》还是维持住了日销两万份以上。
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波动,除非像是再次碰到了《三个火枪手》这样的小说,那么报纸短期内的零售量甚至会暴增百分之三十以上,而吉拉丹对于《八十天环游世界》这部小说的预期,最起码肯定还是要稳住,在此基础之上,零售量能在连载期间增长个百分之十左右,那么《世纪报》就已经是赚了。
因此当小说正式刊登之后,吉拉丹便什么声音都不再理会,而是密切关注着销量的变化,对于他们这种报纸来说,什么好评差评全都是虚的,要是销量不行,即便这部小说再怎么了得那都有被随时终止的可能,与此同理,只要销量上来了,就算差评再多那也照常连载。
说不定还要再为作者加上那么一点稿酬。
而像巴黎的报纸,读者们的反响来的往往是格外的快,就像1836年大仲马曾在《世纪报》上连载了《保罗上尉》,仅
